《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连载1:提要、绪论、后记、背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连载1:提要、绪论、后记、背书

请网友指正

 

绪  论

   2007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周年,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其时,正值“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组编和写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心潮澎湃,写下了两首《改革步入三十年》的诗稿­——

(一)

  改革步入三十年,三中全会功盖天。[1]

坎坷跌宕建国路,开辟新程转大弯。

    阶级斗争“纲”退位,经济建设走前沿。

摸着石头探河道,慎履薄冰高扬帆。

土地承包农民笑,市场开放购销欢。

国企改革产权变,非公经济半壁天。

经济增长蒸蒸上,环球商贾竞抢滩。

(二)

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2]今日吃肉骂声喧。[3]

      “两仇”思想日演进,[4]反思改革白浪翻。[5]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在第一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喜形于色。

在第二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存在的种种问题忧心忡忡。


[1]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四,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

[2] 指在改革开放前的贫困条件下“端起碗喝稀汤又高呼万岁”的社会现象。

[3] 指在改革开放富起来后产生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社会现象。

[4] “两仇”,即“仇富”和“仇官”思想。

[5] 自2004年以来,理论界及社会各界改革中的理论和现存社会问题,爆发了广泛而尖锐的争论。

 

   开启于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开放,经过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30年的艰难拼搏,创造了当今中国的“两个盛世”: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盛世;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盛世。美国学者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5月向全世界打出了“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的旗帜,以挑战“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气派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自古“盛世修书”。“两个盛世”把为改革开放“修书”的历史任务推到了世人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的《新年祝词》中宣布:“2008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纪念”有着许多实际工作要做,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们,最重要、最熟悉、最恰当的工作就是为改革开放“修书”。为此,我们组织撰写了这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改朝换代的历史,也是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改朝换代和改革都是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十多次大的改朝换代都成功了,而十多次大的改革在当时基本上都失败了,或者说初胜即败了。从先秦商鞅变法到北宋王安石新政,从明朝海瑞上疏到清末戊戌变法,都在轰轰烈烈中成为历史的悲剧。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只是在扭曲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一个个功勋卓著的大无畏的改革家,只是在身后的历史学家笔下才得到崇高的评价。王安石的千古绝唱“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是当时无可奈何的悲怆呼唤。[6][6] 马立诚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代改革变法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一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论述。)

   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身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双重落后”,这只世界闻名的东方雄狮渐渐沉睡,受尽了新兴西方列强的惨烈蹂躏,华夏文明不仅衰落了,而且是百孔千疮。然而,天行健,东方雄狮始终不甘衰落,始终不忘振兴崛起,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当地球旋转到1949年时,中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了,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地球旋转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又进一步觉醒了——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场崭新的“长征”之路一走就是30年。

   3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短暂一瞬。由于30年来改革开放稳操胜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走上了中华崛起的快车道,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当惊世界殊”。30年来,中华民族为了自己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破除各种思想障碍;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逐步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探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冷眼向洋看世界”到逐步融入世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大国、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大国、最重要的投资“抢滩”大国……为此,世界称奇,环球惊诧。在当今世界,谈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言必称中国。无论是国内专家,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纷纷探索“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谜”。

   自从1978年以来,我与许多国人一样,深深“沾染上”了改革情结。满脑子改革开放,满脑子发展崛起,调研从未止步,思考从未松懈,笔耕从未停歇。当历史跨入2007年,就开始惦记上了次年的改革“而立之年”,琢磨着要为心之所系的改革开放做点什么有益的工作,献上一份什么心仪之礼。

   皮书,特别是蓝皮书,是以“出社科精品,创传世文献”为宗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迄今已有近百个品种,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文学、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类的占绝大部分,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城市、区域、企业、商贸、能源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但中国改革开放快30年了,却一直没有在整体上全面系统深入探索发展和改革的蓝皮书。借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让我们来开启这个项目吧!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展望和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的未来路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为改革开放30年的“修书”纳入蓝皮书系列——“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这既是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填补一项空白,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献上一份华诞心礼。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按照常理,国内应当是一派莺歌燕舞庆盛世的景象。然而,中国国内却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中生起了“烽烟四起”的大争论。尽管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强调“不争论”,甚至还把“不争论”作为自己的重大“发明”,但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而就争论的广度、深度和时间的长度而言,则以这几年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这就给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艰巨任务。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账,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高超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人生三十,只是“而立”,四十也仅为“不惑”,五十才初知“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个个“必然王国”,但旧的“必然王国”攻克了,还会产生新的“必然王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次次逼近“自由王国”,但“自由王国”在不断升华,每接近一次,它又渐高渐远一次,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让人永远去攀登“自由王国”的云梯。

   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维,而凡理性思维总是“冷”思维。比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隆重纪念”肯定少不了要“载歌载舞欢庆”和“铺天盖地歌功”。这些“热”的形式肯定是少不了的。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不仅要看到过去之辉煌,更应当关注今日之问题和未来之挑战。当举国上下载歌载舞欢颂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成熟则应表现在对改革开放30年多一些“冷”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不能骄傲自满,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而必须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进行改革攻坚,迈过和超越一个个大关—— 

我们正在过大关,

这是一个改革探索者心灵良知的呼唤。

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

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淙淙不断。

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劈开丛荆,绕过暗礁,越过激流险滩。

 

我们正在过大关,

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

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

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

铲除“坏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

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走了多少沟沟坎坎弯弯,

旧的体制已经初步得到改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见倪端;

打好深层次改革的攻坚战,

继续攻克一道道新的大关。 

 

后  记

 

    2008年1月1日,是一年的起始日,这天虽然是环球60多亿人共同休息的假日,但正在编撰《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的我,一点都不敢懈怠,仍然早早起床,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了。由于是元旦,按照我近几年的习惯,总要为当年No.1的这天献上自己的“贺岁之礼”,于是,填了一首《卜算子·二零零八年感怀》—— 

新岁真不凡,关注“三八线”。把好海峡那边船,奥运定辉灿。 

庆典三十年,非仅作纪念。触到深处是硬核,攻坚再开战。 

    文中的“三八线”,是指2008年的3月和8月。3月,是中国台湾大选;8月,是北京奥运会。由于这两件事是牵动全中国人民,也是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大事,故在2007年人们就称2008年中国有“三八线”。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对2008年的“三八线”心里早就有着高度的警觉和祈盼。

   “多事”的2008年不仅有“三八线”,还有改革开放30周年。由于中国人民的先师先哲孔夫子创造了“三十而立”之说,因此,无论是人逢三十岁,还是事逢三十年,都让人特别关注。一年有三件大事,够热闹的了,够大家高兴、又够大家累的了。好在天公作美,让这三件大事在全年均匀间隔分布。

    3月的台湾大选平安过去了,达到了在现实条件下可望的预期目标。而由3.14西藏打砸抢事件引发的世界敌对势力反华和破坏北京奥运的意外事件,不仅未从根本上影响走向复兴和崛起的中国,而且还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的空前团结。人们正盯着倒计时间表,翘首以待8月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精力和关注点也不断地聚焦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

   30年风风雨雨,我们有过非凡的成就,也有过争议和徘徊。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败得失,展望和探索未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路径,是我们每个关心和支持改革开放之人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探索改革开放为宗旨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的神圣责任。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and Reform,CUFE)成立于2006年7月6日,是集科研、教学、咨询、培训于一体的学术机构,直属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成立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依托,秉承中央财经大学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经济学者、学者型企业家和学者型官员,以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己任,致力于科研创新、教学革新、人才培养、咨询与培训、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一个学科有特色、人才结构合理、研究和教学并重的研究院,形成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平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在国家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拟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力图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于是组织改革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撰写了这本《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作为研究院“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第一本。此后,我们将每年编撰出版《发展和改革蓝皮书》,逐步形成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的品牌图书。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商务部、建设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单位的同志的大力支持。我们组织了强大的写作班子,保证了本书按时保质完成,作为奉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份薄礼。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鼎立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作为我国第一本改革开放的蓝皮书,文稿的质量是该书的生命。为了确保这本书的质量,必须由由高水平的专家担纲。为此,我们请了一批改革开放以来治学有成、久经历练的“巨匠牛刀”组成执笔团队。大家在不同的岗位既肩负重任,又有自身繁重的研究任务,但仍然高度重视本书的写作,确保了第一本改革开放蓝皮书的第一水平。这里,谨向这批担纲领衔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是各个研究领域的精英们写成的,而改革开放的历史则是全体人民创造的。如果没有这段伟大的成功历史,再好的大手笔,恐怕也难成大作。因此,我们要牢记曾经为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上上下下各界功臣以及所有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而默默工作着的人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是以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这以“闻所未闻的故事”著称于世。于是,“长征”就成为不畏艰难险阻、前赴后继拼搏、取得巨大成功的代名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形象地被称之为我国“新的长征”。现在,这个“新的长征”已经进行了30年了,但改革开放还任重道远。这可称之为“世界上历时最长和路程最远的长征”。我们和大家都是这场“新长征”参与者和战友。我们和大家都将继续在这个“新长征”中并肩健步走下去。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为我国“新的长征”之路铺垫一点砖石,那对是对我们的极大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