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的静坐


大臣们的静坐

《卧薪尝胆》昨晚奉献了两出好戏,吴国大臣们为了劝谏吴王杀勾践而集体静坐请愿;越国的大臣们为了杀范蠡而集体静坐于王府请求勾践接见。这是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关于静坐、请愿的最早的画面,发生在春秋时代,距今2700年。

相国伍子胥劝杀勾践,已经不止一次,不止一年了。可是,都因为吴王的那一份诏书,许下了不杀越王的愿,还因为吴王要做王道的霸主,不能失信于天下,所以,不能动杀戒,眼看着勾践就要回国了,伍子胥要做最后一次努力,他让行人府大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找来了众多的文员大臣,来了一个集体静坐请愿,看你夫差怎么办。

这一招还真的使吴王头疼。这是公然叫板啊。这是叫我大王和大臣们针锋相对啊。相国这是在将大王的军啊。还没有等到自己出手,就先输了。来硬的,搞镇压,显然是不行的,又不是请愿的学生,这可是功勋在身的大臣们啊,都是国家的栋梁啊,杀了他们,怎么能够实现我吴国称霸天下的宏远大略呢?来软的,搞绥靖,大约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些老臣,不是小孩子,好欺骗,个个老奸巨滑,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实质性的要求,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已经主持国政多年的夫差真的是成熟了许多。既然软和硬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来一个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首先,他把因为在和晋国使臣签约中违规操作被革职的将军官复原职,让他带领500卫队驱赶大臣们。将军多年在相国的关怀爱护之下,显然下不了手,抗旨不遵。吴王给他两个选择:一、干;二、不干,灭你的九族。将军服软了。因为,即使自己不怕死,也不能让自己的家人也搭上啊。因为是被逼的,思想上还没有和相国划清界限,所以,驱逐不力。其实,吴王早就料到将军的屁股是坐在相国一边的,吴王只是给相国一个姿态,老子已经不怕你了,可以和你叫板了,即使你是两朝元老,又是寡人的亚夫,但是,君臣是永远也不能颠倒的。

接着,开始各个击破,分散瓦解。传旨,叫司农大人(农业部长)到大殿候着,可是,大王并不接见,司农害怕了,差一点吓破了胆子,只能向相国请假回家压惊了。对于比较死心塌地的行人大人,吴王是在办公室里接见的,训斥了一通,撵出去了。而对于相国、亚父,就要礼貌得多了,为相国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夜宵,然后再苦口婆心的劝告相国,理解自己的王道政策。大约相国也没有什么理由再说动吴王了,就宣布撤了。

静坐,是不冒硝烟的战斗,问题很严重,吴王很生气。如果你来逼宫,倒是好办,一个字:杀!可是,你手无寸铁,以柔克刚,这不是让我处于不仁不义之地么?你这是人海战术,是法不责众,是装孙子其实是做大爷,让我做大王的,既不能动手,又不能不动手,动手了,世人便说我太残暴;不动手,后人又说我太心软。真他妈让本大王头疼啊。也会让今后所有的王不舒服。伍子胥发明的静坐,实在是利害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静坐虽然利害,但是,更利害的,还是大王。相国的这一次静坐,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也给后人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很快,越国的大臣们就学会了。越王勾践刚刚回国,身体还很虚弱,作为大臣的石买,就来给大王添堵了,他纠集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大臣们来到王府门前静坐,要求大王杀了给大王出馊主意的楚人范蠡。因为,大王正是听了范蠡的话,才到吴国为奴的,也正是听了范蠡的话,才向夫差屈服的,范蠡让越国和越王丢尽了脸面,所以,范蠡罪在不赦,必须死掉。

越王还没有发话。估计今晚也不会同意石买们的建议的,即使勾践要杀范蠡,也不会是在这个时候杀,更不能是因为大臣们的静坐、请愿就杀。同若如此,也太不把本大王放在眼里了。随便一静坐,就让大王听了你们的,今后,大王的威严何在?动辄就来静坐、请愿,搞给谁看?我们不是没有言路的嘛,不是有朝会么?不是有觐见、进谏么?你现在集体跪门,这不是建言献策了,而是威胁要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作为臣子,如果不能为大王分忧,至少也不能给大王添堵,这是臣子的本分。相对而言,太宰伯嚭就很聪明。伯嚭也有进谏而不被吴王采纳的苦恼。可是,伯嚭不来静坐,不搞绝食,他采取曲线救国(也许是误国,但本意大约不是危害国家的),为了使吴王不杀勾践,以此来灭一灭不可一世的伍子胥的嚣张气焰,伯嚭即使知道了伍子胥欺上瞒下给勾践用刑,也没有直截了当地向大王告密,而是通过王子,委婉的传达了这个消息,把越国行贿的锆石作为玩具送给了王子。大王当然知道这是变着法子让大王受贿。可是,心里显然是非常高兴的。这说明伯嚭是忠心的,是有诚意的。送礼,从来是一种心意的表达,礼物的多少贵贱倒在其次,尤其是下向上送。作为大王,缺什么呢?缺的只有作为臣子的一份孝心而已。伯嚭投其所好,不硬来,同样达到了自己目的,这是怎样的政治智慧啊,又是怎样的委曲求全啊,把自己当孙子,和王子一块儿玩那种低级游戏,还要玩的浑然天成,容易么?大王说,难得你的一片忠心!

春秋之后几度春秋、几度夕阳红,静坐请愿的流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具有深邃洞察力的鲁迅先生发出沉痛的劝告:不要请愿。刘和珍君们的鲜血也仅仅成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刘和珍君的学妹学弟还是没有读懂老师的话,还是静坐、还是请愿,把鲁迅的话当作了耳边风了。这叫什么?这叫“不听老人(鲁迅曾经被人称作“世故的老人”,绝妙),吃亏在眼前”。有人说,鲁迅不是大师,不是思想家,谬也。不是思想家,能够说出“不要请愿”的话么?不是大师,能够让一帮又一帮的小人抡起板斧来“灭”么?钳制思想家、灭大师的事情还会发生。因为,有些人永远也摆脱不掉那种与生俱来的奴才思想以及不可救药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