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快乐


  没有压力的事情,谁会长期做下去呢?我从开始求学起,就一直待在校园中,单单在台湾大学的年资都快三十年了。为了教书工作,我必须保持阅读习惯。我对于这样的压力,其实是深感幸运的。

  由于从前的翻译经验,我的阅读方式主要是「精读」。翻译就是最好的精读训练,我由此增强了英语能力,并且顺利念完学位。回国之后,我的教学课题之一是儒家哲学,必须经常沈浸于孔子与孟子的作品中。这些古典数据究竟在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意思?我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诠释学的具体例子。

  于是,我从精读转而从事「经典解读」的工作。这是我研究生涯的转折点。为什么称之为转折点?因为学术界对许多议题并无共识,学者各自在极小的领域中孤芳自赏,既不能开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也无法贴近现实人生的具体需求。长此以往,经典难免被束诸高阁,而国人阅读的材料与质量也不易得到提升。

  我首先从事的是《论语》的解读。我按照诠释学的四个步骤,阅读了历代将近四百家的注解,然后再以自己的西方哲学背景为凭借,务求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待《论语》。所谓「哲学」的角度,就是要兼顾三点: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孔子既然声明了「吾道一以贯之」。我们怎能忽略他的思想的系统性呢?孔子的为人处事颇具特色,背后的根据是什么?一个人具有何种信念,才会肯定「杀身成仁」的价值?

  正如我所期待的,《论语》的解读引起相当正面的回响,至今已有四万人阅读过了。我长期以来,主张孔子与孟子所肯定的人性论,并非大家常说的「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此一新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印证的机会。

  朋友们因为懂得了《论语》而感到快慰。于是,进而希望我以类似模式解读《庄子》、《老子》、《孟子》、《易经》等古代哲学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似乎没有理由逃避。我的阅读乐趣,已经由「独乐乐」走向「众乐乐」了。《庄子》与《老子》的解读已在去年先后付梓。关于《庄子》,我尤其觉得开心。我常说,自己从小所译所写的中文超过了七百万字,直到撰写《庄子》的解读时,我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准备工夫,都是为了眼前这一本书。读者们的热情响应,使我认为自己或许并没有辜负庄子的旷世才华。换言之,《庄子》成为许多人手边翻阅的经典,并且很容易像我一样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走笔至此,许多朋友或许想问:休闲阅读是怎么回事?休闲有两种功能:一是打发时间,二是再创活力。打发时间,听起来有些消极,但是看看每天的社会新闻,不少就是由于打发时间出了差错,以致徒增各种烦恼。我以前常看金庸小说,正是打发时间的上品。后来对于蒙田、房龙等人的作品,也采取类似态度。

  至于再创活力,依然是「非经典莫属」。前面提及那些儒家与道家的经典,固然可以助人回归生命的原点,享受大师的智慧,而西方的经典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从小熟读的圣经,其中的佳言名句时常浮现于心中。此时再度翻阅,更容易体察宗教家犀利的眼光与超凡的洞见。

  如果把生命中什么是「必要的、需要的、重要的」加以分类,那么阅读当然不像吃饭或工作那样是必要的。阅读是从「需要的」迈向「重要的」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所谓需要,是指活到老学到老,否则枉费了人的理性功能;所谓重要,是指经由阅读可以领悟个人的灵性生命,进而开始一项可贵的灵修过程。事实上,阅读时静下心来,那一剎那天地之间无事可以干扰,如果这样还不能称为快乐,人生岂不有些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