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突围亟待金融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对广东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要从信贷、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窘境,令人深思。(中国证券报,2008年7月21日)

  充满经济活力的中小企业曾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臣,何以目前会面临重重困难呢?大致而言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中小企业运行成本大举上升,《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以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这“两税合一”的政策加剧了中国制造的危机,而加强环境标准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都使得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运营成本。

  其次,政府的产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中小企业施加了压力。由于广东正处于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偏爱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于不少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来讲,其无法获得政策支持不说,甚至面临被清退的危险。但产业的梯度转移需要一个过程,拔苗助长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转型过程中的大量失业,进而引发其他的社会成本问题。

  再次,人民币对美元的单边升值导致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其利润空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已经被不断挤压,难以为继。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等人的研究,只有不到30%的出口企业所能忍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上。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20%。广东大量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叫苦连天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也对中小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严峻,游资与央行多发的货币一起抬高了CPI。而面对高涨的CPI,央行的调控政策又受诸多制肘,只是采取了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这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在银行紧缩银根的情况下获得贷款,而无法获得贷款就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不少企业濒临倒闭。

  综合上述因素,不难发现当前的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运营的影响很大。而历史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往往能使它们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关键是给予其良好的市场环境。如果说两税并轨、环境和劳工成本上升是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产业转型在长期来看不可避免,而人民币汇率又不是一个地方所能决定的,那么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

  对于广东省而言,创造中小企业与国企外企同等待遇的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投融资渠道方面,在当前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下,大型国企依旧可以获得贷款。并且因为央行没有加息,也就没有增加贷款成本,而且银行也倾向于贷款给大型国企。这让中小企业更加难以获得贷款,而它们对资金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导致地下金融活跃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利用民间力量发展金融的举措可以借鉴。除此之外,广东省作为改革的前沿地,应当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创新,如加大中小企业集合中期债券发行力度,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发行小企业集合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企业融资渠道上也引入市场竞争,国企民企都可以在融资市场上找到合适自己的银行和贷款公司,解决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总之,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并不意味着动用行政手段加以扶持,而是要推动金融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长远来看这才是最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