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有能力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纵观外商投资在华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30年来,外商投资在物质、财力、技术和人员等方面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外商投资也一直紧随和领先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1.初期:外商投资决定我国产业产展状况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90%以上的外商投资流入量集中于服装、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的外资及其投向仍然是决定我国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同时,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间接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纺织品、轻工产品、金属制品及小家电等在国际市场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并完全具备独立发展和向海外扩张的能力,这与引资初期外资大规模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无关系。
2.现在:外商在华投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其中包括微电子行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仪器仪表业、制药业等。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4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项目合计486个,占在华投资项目的40%,投资规模合计l66.1亿美元,占500强在华投资规模的55%;而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不到6亿美元,仅占外资在华投资总和的2%。外资工业的平均资本装备率达到91.18万元/人,比非外资工业的平均水平高6%,人均销售额比非外资企业高l.6%。外资的增长对提升我国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政策手段提高外资质量
自解除禁止外资进入的政策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的相关外资法律和政策就成为了引导外商在华投资的“准绳”。从外商投资的三部基本法律的相继出台和及时更新,到外商投资相关产业、金融、税收等政策的逐一颁布,我国指导外商投资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也经历了投资激励、有条件限制、适度调整等阶段,这集中反映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目的以及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
1.政策有步骤地引导外资进入我国鼓励发展的行业
从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来看,外商投资有自身的产业偏好,多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而在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外商投资大多偏向于成品加工业,尤其以生活消费品居多。因此,要想达到我国的引资目的,需要通过政策措施吸引外资流向我国政府鼓励投资的产业。
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历经几次调整,已成为调整我国产业布局和外资偏好之间的媒介。我国对外资的审批程序逐渐简化,而且鼓励类别的项目数量也越来越多;对于投资电子、化学、冶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采用了相对较为宽松的政策,而对投资于服装、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了较紧的政策。正是在我国外资政策的指引下,外商投资按照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有步骤地进行着。
2.对外资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效果已经显现
2007年,我国对外贸和投资领域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其中包括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实行“两税合并”、实行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向外商发出了信号,我国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
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形势、一系列旨在引导外资走向的政策措施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等诸多因素,沿海地区作为产业和政策走向的“晴雨表”已率先显示出外商投资转移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 1~11月,广东省的外商投资在保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2007年1~11月,广东第三产业新签项目4302个,同比增长37.0%;合同外资额l49.78亿美元,同比增长l09.9%;实际利用外资60.19亿元,同比增长82.6%,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37.1%,同比上升1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在1倍以上。
(2)加工装配业务利用外资下降。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2007年1~11月,广东新签加工装配合同2055项,同比下降l9.4%:合同外资额23.45亿美元,同比下降l6.9%;实际利用外资22.91亿美元,同比下降0.9%。
由此可见,外商投资在我国政策的调整下已经开始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作用,并将最终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
(中国贸易救济2008年2期总第115期 文/史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