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为刘翔失利想不开


没有人会为刘翔失利想不开
   
       大概是因为最近古巴小将罗伯斯连创佳绩,诸如“假如刘翔输了……”、“刘翔可以输,那不是中国人的灾难”之类的评论一下子多起来(其实之前也不少,只是没有这么密集),不用看你也知道,简而言之这些评论就是反对举国体制那一套,怕“中(举国体制之)毒”很深的政府和民众接受不了刘翔失利,所以要打预防针,向上劝诫政府,对下教导民众:你们可别想不开啊!——看着这些忧心忡忡的严肃表情,我就不由得想笑:

 

你说“刘翔可以输”,这当然很正确,但在国内,有谁说过刘翔不能输了吗?我在网上没看到过,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更多是“谁在乎”气氛;那么是政府有这个意思吗?我看了一些官员访谈,人家的心态比民众还健康,还在那里反劝你别在意呢。是的,虽然至少在这届奥运会结束前,他们实际上还是搞举国体制那套,但谁不知道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啊。所以你的批判当然很正确,但你批判的对象在哪里?就像你说“那不是中国人的灾难”,可谁认为“那是中国人的灾难”了?现在看到的是,官员、评论员、民众都举着预防针筒,但却没有病人,只好互相扎针了,这样的滑稽,能不笑吗。

 

说白了,社会在进步,评论员们还在原地踏步。他们的这套道理,放在网络崛起前还是有含金量的,在那只有官方话语的年代,我们真的是“病人”。

 

我是在读到一篇谈论东德体育的文章时,才知道“举国体制”的,才知道我们的这种做法很不正常。之前,我对一些现在看来“怎么能那样”的事情觉得“就该是这样”,比如:当时我对国家管控运动员私事没觉得不妥,却对NBA的球星竟然毫不在意奥运会迷惑不解。

 

是啊,我们一直接受的是种什么熏陶呢:著名的1981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夺冠后,《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题目是《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既然某个运动员或运动队赢了,就是“中国赢了”;取得好成绩,就是“振兴民族”;金牌拿得多,就是复兴“体育强(大)国梦”;国家和人民可以代表运动员领受荣誉,而运动员动辄代表着国家人民,如此你我不分,那不允许运动员有个人利益,还有什么逻辑不通吗?没有,认可这套逻辑的某些“让球”当事人,现如今接受采访时,仍然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来表达这种不公正行为的正当性。

 

体育为政治服务,这就是举国体制的第一个特征,而为了这个目的,在国有制下用的就是国家包办的手段,这种国家包办,又给管控运动员提供了第二个正当性——我培养了你嘛。这是举国体制的第二个特征。

 

这种举国体制,在改革开放深化前曾经登峰造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乒乓球队了(具体参加这里),当年庄则栋和日本队交手时,被一老首长叫去,老首长指着自己的伤疤像是下命令一般说:“小庄,你要给我报仇!”但是乒乓球再红,用得多了新鲜感也会降低,八十年代的女排顺势取代,掀起另一场疯狂(具体参见这里)。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举国体制在逐步弱化和瓦解,市场经济的元素则越来越多的进入,直到今天形成了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局面。而网络的兴起,则给普通民众来了次思想大解放,大家分清楚了个人与国家,因此今天让球不会再发生了;分清楚了“谁养着谁”,因此花7亿打造一块金牌受到了纳税人的质疑;分清楚了金牌多寡与体育兴衰的差别,因此淡化了金牌观念,强化了投入建设大众体育的呼声。

 

我们逐渐发现,举国体制下的金牌项目有这样的特征:观赏性弱、趣味性底、耗资大而市场效益差,在人家不爱玩的地方下功夫,不要再说什么乒乓球有如何如何广泛的群众基础了,告诉你一个事例:忘了是03还是04年,正直播火箭队季后赛,我用网络软件收看,cctv5的效果好,所以有8万多人收看,另一个转播的地方台只有1000左右,到了快中午时,cctv要转播一场重要的乒乓球赛(忘了是谁跟谁,反正是巅峰对决),就停了nba转播,结果没过几分钟,cctv5这边的人全跑那个地方台去了。

 

我的另一个经历,则让我看淡了金牌数。想我上学时,既喜欢看体育节目,又喜欢参与,但由于学业紧张,往往不能尽兴,当时就想工作后自由了,不用看老爸的脸色,可以看个痛快玩个痛快,但真工作了,无休止的加班劳累,别说没时间,有了时间也只想睡觉,而出去踢个球游个泳感觉很麻烦,所以体育锻炼几乎没有了,电视也鲜有机会看,身体一团糟,对体育的热情消磨殆尽。不由得就产生这样的想法:你取得再多的金牌,干我何事?当然我依然会为自己喜欢的比赛哭或笑,依然希望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但这仅仅是出于纯粹的热爱与朴素的民族情感,那种被忽悠起来的情绪,不会再有了。

 

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本来就水火难相容,那么二者的结合物就是个矛盾体,田亮的例子再典型不过。雅典奥运会后,他又是拍广告又是涉足娱乐圈,就引起争议了,本来,你像索普这种体育明星,奥运之后也是疯狂从事商业活动,就没有什么闲言碎语,因为那是人家的私事,而田亮就不一样,你的利益来源于你的荣誉,你的荣誉是国家花钱培养取得的,因此你这样做就不仅是私事。

 

显然,要化解这种矛盾与弊端,改革势在必行,摒弃举国体制,与国际接轨,恐怕连官员们内心都认同,至于他们为什么还说“举国体制不动摇”之类的,是因为情感之外还有利益,由运动员、教练、体育官员形成的利益链,需要举国体制来维系,所以那些喊“一切为了08,一切服务于08”很凶的,你查查他身份,一定是利益相关者。刘翔失利,倒是真的会让他们想不开——为利益受损想不开。至于利用体育打民族主义牌来“凝聚”国人的手法,在今日民众思想和追求多元化的情况下,效用大减,估计在08之后,不足以成为支撑举国体制的因素。

 

与国际接轨,走在最前面的就是丁俊辉,有人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因为他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正如丁俊晖的爸爸丁文钧所言:“刘翔是国家培养的,而丁俊晖的冠军,完全是我一个人培养的结果。”

 

在“举国体制不动摇”的情况下,姚明和郑洁走的这条路,是一个好的方向,他们由国家培养,又融入到了世界主流商业体育中,相信会有更多的运动员走上这条路。但根本上说,还是要彻底改革,老实说,“坚持举国体制”的说法有点无赖,颇有些“你们形成共识又怎样,反正拿我没办法我就是要这样搞”的意思。

 

但至少一场体育赛事获胜,凡人瞬间成“神”,举国亢奋不已;反之失利,则“神人”瞬间成“妖”,举国失魂落魄,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了,我们也不会再把它和国运绑在一起浮想联翩。

 

希望在我们这个已经开放的国度,思想意识不断现代化的今天,给奥运文明给全球人民展现出我们高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