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与游感”之十六:《内蒙古的“召”及史书》
到了内蒙古,发现很多庙宇都叫“召”,如包头的五当召、呼和浩特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召等,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叫“召”,“召”的含义是什么,后来问人,才知道“召”在蒙语中就是庙宇的意思,尤如汉传佛教的庙,藏传佛教的寺一样,但内蒙古地区的“召”基本上都是藏传佛教,而且以其中的黄教为主,主要佛师可以转世数代。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佛师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当年,五当召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
大召寺,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
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为呼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席力图为藏语“首席”或“法座”之意。席力图一世呼图克图(佛师)希体图噶因深谙佛教典籍,并精通蒙古、藏、汉三种文字,受到顺义王阿勒坦汗的推崇,召中香火日盛。达赖四世幼年从希体图噶学习经典,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由希体图噶护送回藏坐床。据传希体图噶曾坐在达赖喇嘛的法座上,藏语称法座或首席为席力图,他从西藏归来后,便称寺庙为席力图召,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大殿前列。
五塔寺召(金刚座舍利宝塔)座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街。建于清雍正年间,整体中央高16.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画,分别为“须纱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蒙语“天文图”。
中外关于蒙古帝国与元帝国的史书及论述、著作相当多,但都离不开最早的《蒙古秘史》(中国古代又称《元朝秘史》)一书,它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学典籍,原书用畏吾体蒙古文写成(即借用古畏吾儿书母书写的蒙古语),成书于1228-1276年间,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流域(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作者佚名。最早的《蒙古秘史》版本中,蒙古语是用汉字注音的,这在的汉语书籍中是绝无仅有的、非常独特的,这种的特殊形式汉语保存下来的蒙古史籍,同明初朱元璋的政治需要与修元史有关。该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活、生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从蒙古民族的图腾、成吉思汗的祖先,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