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规模优势与健康的奥运经济


 

大国的规模优势与健康的奥运经济

 

——白明眼中的奥运会与中国经济之一

 

《财经文摘》记者   满凯艳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中国是个大国,大国经得起折腾。

《财经文摘》: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人们对后奥运经济风险越来越关注。您如何看待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走势?

白明:如果要谈奥运会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我更愿意这样说:奥运会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富有了,奥运会也就自然到来了。而后奥运经济风险的说法,实际上颠倒了奥运会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中国来说,经济发展是,奥运会是。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颠倒这种因果关系,后奥运经济风险才可能出现。

很幸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政府是清醒的,没有颠倒奥运会与中国经济之间的顺序。

《财经文摘》:这是不是说,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远远大于奥运会带来的影响?

白明: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奥运会正好赶上中国经济进入周期性衰退阶段。奥运会没有带来经济大起的局面,那就不会有所谓的大落,而小涨小落则属于正常的经济波动。

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十分明显和直接,反而是炒作这种影响的人不少。

奥运会本身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之间,没有太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后奥运经济风险对中国经济甚至对北京经济,也构不成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即使放缓,也跟奥运会没有直接关系,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仍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发展。

《财经文摘》:据了解,自从1956年以来,鲜有主办国和主办城市能摆脱奥运会结束后,经济不景气的奥运低谷效应

白明:过去,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和希腊等国家在奥运会结束后,经济确实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中国不会。大国经得起折腾。

中国是个大国,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与上述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比,差异非常大,而举办奥运会需要的投资差异并不大。

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据了解,雅典奥运会的总开支可能是160亿美元,而2004年希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850亿美元,这意味着奥运会的花费要占8.6%。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预期是雅典的两倍,但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万亿美元,奥运会投资只占1%左右。

从人口来说也是如此。或许中小国家的人均比较富裕,但人口少,均摊的奥运会成本自然就大。而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个人分担的成本小。

不仅如此,其他国家政府可能不愿意为奥运会举办城市承担经济缺口,这种情况在中国不会出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奥运会是我的,我的奥运会理念鼓舞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北京人民不会像蒙特利尔居民一样,承担几十年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