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针对易宪荣先生的观点写了一篇“房地产要不要防灾、减灾、救灾”的文章。最近,易宪荣先生作出了回应。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是针对我的文章,但他的文章显然是冲我的观点和看法而来的,其文章的标题是“房地产不可救、不需救、不能救”。
我很认真地阅读了易先生该文的观点和方法。奇怪的是:他的观点我基本上都是赞同的。比如,他提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早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暴利模式,就是要改变房地产市场为少数服务模式,就得让过高的房价调整过来。”我也认为的确应当如此,但不同之处仅在于:这样的任务是不是要在不顾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安危的前提下去达成。
我发现我的文章强调的是“防灾、减灾和救灾”,而易先生却回避了这个“灾”字,而在他的标题中显然也省略掉了一个关键的名词“市”字。为什么这个字这么重要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房地产要不要防灾、减灾、救灾”与“房地产不可救市、不需救市、不能救市”,这两个观点是并不相同的,而且这一字之改其实就将本质给改变了。的确,无论是对股市和楼市,政府都不应当救市,但政府却应当担当起股市和楼市防灾、减灾和救灾的责任。因为“救灾”和“救市”这两个行为,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本质上,都有着极大地区别和不同。
我觉得偷换概念,而且十分隐蔽和巧妙,是易先生常用的手法。我在“房地产要不要防灾、减灾、救灾”这篇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过:房价“下跌”和房价“暴跌”后果是不同的。我赞成“房价下跌不会成为灾难”的观点,但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下跌”改成“暴跌”,这一判断马上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房价“下跌”并不一定成为灾难,但房价“暴跌”则必然会成为灾难。同样,我也赞同“房地产不可救市、不需救市、不能救市”,但难道房地产不需要防灾、减灾、救灾吗?
现在,其实并没有人将稳定市场单纯地理解为:要恢复到2007年的成交量和上涨幅度才是稳定;更没有人认为:要房地产市场变化就得救市,就得改变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就得让国内房地产市场重新回到房价推高到绝大多数人没有支付能力购买、房地产市场炒作盛行的市场。
适当的调整某些信贷政策的建议是应当考虑的。比如说,允许房价出现大幅下降地区的购房者,在还清银行贷款的前提下,可以享受银行优惠利率和首付。这一项合理的建议,并不是要政府重新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也不是要改变国务院24号文和今年的工作重点,更不会是要改变共产党的宗旨。仅仅是为了适当舒缓一些过于严厉的政策,防止房价大幅暴跌。
近来媒体报道开发商自比猪坚强并集体呼吁放松信贷政策,我觉得如果从房地产防灾的意义上他们的意见是应当重视和考虑的;但如果借此来达到重新抬高房价、地价的目的则不能让其得逞。相信中央和国家政府是具有这样的分辨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中央和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而是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中央已经明确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但房地产和金融现在还是否能做到防范风险和危机还很难说。希望易先生不要干扰和误导中央政府的决策,一旦错失时机就有可能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如果要等到全国性的房价下跌或暴跌,才开始防范和采取措施,实际上就已经来不及了。
中国的股市已经出现大跌了,房价也已经局部出现大幅下跌和滞销。如果房价也出现暴跌,导致的金融风险和危机将会比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要大得多,也比美国次债和越南经济危机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和危言耸听。
必须要对此提高警惕,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否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就完全有可能步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那样灾难深重的深渊,无数人倾家荡产、流离失所,物价飞涨、币值暴跌、失业下岗、民不聊生,如果等到这样的局面出现才来应对还来得及吗?这样的风险和责任绝对不是易宪荣所能担当得了的。
我很认真地阅读了易先生该文的观点和方法。奇怪的是:他的观点我基本上都是赞同的。比如,他提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早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暴利模式,就是要改变房地产市场为少数服务模式,就得让过高的房价调整过来。”我也认为的确应当如此,但不同之处仅在于:这样的任务是不是要在不顾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安危的前提下去达成。
我发现我的文章强调的是“防灾、减灾和救灾”,而易先生却回避了这个“灾”字,而在他的标题中显然也省略掉了一个关键的名词“市”字。为什么这个字这么重要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房地产要不要防灾、减灾、救灾”与“房地产不可救市、不需救市、不能救市”,这两个观点是并不相同的,而且这一字之改其实就将本质给改变了。的确,无论是对股市和楼市,政府都不应当救市,但政府却应当担当起股市和楼市防灾、减灾和救灾的责任。因为“救灾”和“救市”这两个行为,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本质上,都有着极大地区别和不同。
我觉得偷换概念,而且十分隐蔽和巧妙,是易先生常用的手法。我在“房地产要不要防灾、减灾、救灾”这篇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过:房价“下跌”和房价“暴跌”后果是不同的。我赞成“房价下跌不会成为灾难”的观点,但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下跌”改成“暴跌”,这一判断马上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房价“下跌”并不一定成为灾难,但房价“暴跌”则必然会成为灾难。同样,我也赞同“房地产不可救市、不需救市、不能救市”,但难道房地产不需要防灾、减灾、救灾吗?
现在,其实并没有人将稳定市场单纯地理解为:要恢复到2007年的成交量和上涨幅度才是稳定;更没有人认为:要房地产市场变化就得救市,就得改变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就得让国内房地产市场重新回到房价推高到绝大多数人没有支付能力购买、房地产市场炒作盛行的市场。
适当的调整某些信贷政策的建议是应当考虑的。比如说,允许房价出现大幅下降地区的购房者,在还清银行贷款的前提下,可以享受银行优惠利率和首付。这一项合理的建议,并不是要政府重新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也不是要改变国务院24号文和今年的工作重点,更不会是要改变共产党的宗旨。仅仅是为了适当舒缓一些过于严厉的政策,防止房价大幅暴跌。
近来媒体报道开发商自比猪坚强并集体呼吁放松信贷政策,我觉得如果从房地产防灾的意义上他们的意见是应当重视和考虑的;但如果借此来达到重新抬高房价、地价的目的则不能让其得逞。相信中央和国家政府是具有这样的分辨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中央和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而是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中央已经明确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但房地产和金融现在还是否能做到防范风险和危机还很难说。希望易先生不要干扰和误导中央政府的决策,一旦错失时机就有可能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如果要等到全国性的房价下跌或暴跌,才开始防范和采取措施,实际上就已经来不及了。
中国的股市已经出现大跌了,房价也已经局部出现大幅下跌和滞销。如果房价也出现暴跌,导致的金融风险和危机将会比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要大得多,也比美国次债和越南经济危机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和危言耸听。
必须要对此提高警惕,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否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就完全有可能步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那样灾难深重的深渊,无数人倾家荡产、流离失所,物价飞涨、币值暴跌、失业下岗、民不聊生,如果等到这样的局面出现才来应对还来得及吗?这样的风险和责任绝对不是易宪荣所能担当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