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说的“师”,不是指队伍,而是指师傅、老师和导师等培养师。这几天的奥运比赛看下来,在看到了很多张中国人夺金的笑脸之后,我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优势项目的人才在世界体坛为师的现象。
两天的跳水决赛看下来,在奇妙精美的水立方里,我们看到了外国教练团里有不少中国人,比如在澳大利亚的跳水教练中。昨天,在陈艳青夺冠的举重馆里,那位实力不凡的泰国女举手,也有一位中国男教练。此外,还要说到我没有看到直播,但从新闻报道里听到的一条新闻:马来西亚的羽毛球名将黄宗翰,昨天淘汰了上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印尼名将陶菲克。这位挑落了陶大将的黄宗翰,就是我们国家曾经的羽坛著名教练李矛的弟子。还有曾经带给中国乒乓球男队很多麻烦的比利时乒乓名将塞弗兄弟,他们的教练王大勇也是中国人。至于当今美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没法一一细数,太多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一些优势项目上,曾经的杰出教练和优秀选手,广泛活跃于世界各国,比如在北美和澳州执教跳水;在亚州各国执教羽毛球;在世界各国执教乒乓球等等,可谓中国体育导师桃李满天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大地提高了执教国家执教队伍的竞技水平。我们在昨天的跳水项目,男子双人十米台的比赛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世界各国选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小到参加决赛的八名选手间,前两个规定动作中,几乎没有区别;而在后四个自选动作中,也没有每一跳的成绩都是领先的选手;尤其是最后一轮,在几个队都选择了同一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的冠军选手只得了八十多分,而一对外国选手虽然没有夺冠,却比我们此跳高出了近十分。这种现象带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中国老师的任教海外,给我们本国队伍保持领先成绩,带来一定的压力;二是,海外执教也给世界体坛带来了活力和助推力。
随着中国在国际体坛的迅速掘起,随着中国人在世界大赛上的光彩夺目,我们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就会更多地到国外去执教。我们中国人喜欢说一句很形象的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国内,如果连凤尾都很难争上的人,当然会考虑到国外去做鸡头了。还有一种动力是:刚出去的时候,也许做鸡头也难;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可能会是凤头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教也是一些体坛名将退役后,人生的又一次腾飞。由于年龄、伤病和体能等原因,运动员的黄金年代非常短暂;退役之后继续任教,当然是一些专业面比较狭窄的运动员的首选了。但是,在人才济济的中国,任教国家队并不容易;也因此,会有很多曾经的名将,到海外去寻求发展,成为他国的国家队教练。
这种教练国际走的现象,是大势所趋。各国现在都很重视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把它看成是和平年代国力和实力的一种较量;也因此,在大量财力投入的同时,也会大量地渴求名师。而其中,有着传统优势项目国家的相应运动员和教练员,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了。同样道理,我们也请了不少的外国名师。
昨天,我在看中德男队的曲棍球比赛时,听说中国男队在这场比赛中的率先进球,是中国男曲在奥运史上的首个进球;而让我们中国男曲实现零的突破的,和让中国女曲走进世界优秀女曲行列的,都是韩国教练。还有一个亮点,大家更容易关注到:就是这次奥运赛上,中国小将张琳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为中国男泳们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我们在为这个成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解说员说了,张琳曾去澳大利亚进行游泳训练;而在他这个比赛项目上,为韩国夺得了奥运史上第一枚游泳金牌的男选手,则长期在美国进行训练。可见,希望得到优势项目国家的高人指点,是现在各国的普遍思路。
我们现在经常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看了几天的奥运会,我的感觉是:世界体育一体化!世界各国都有在世界体坛争金夺银的愿望,世界人才的流动也是各种领域和各种层次的;因此,各国体育人才在世界体坛为师的现象就会越来越普遍。我觉得智慧的中国人,很适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名师走得远了,高徒也就出得广了。对世界观众来说,这是件好事情,因为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项目将会变得不那么鹤立鸡群了;也因此,比赛才会越来越对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悬念、越来越紧张和激烈。
海涌时评:世界体坛中国师!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