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沉重"的代价
“国家培养了我”:中国每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是多少?
男子射击50米手枪决赛后,中国选手谭宗亮接受采访时说:“练了23年,国家培养了我23年,参加了四次奥运会,只拿到一枚铜牌,我觉得确实有点愧对祖国。”谭宗亮的说法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安慰,他还知道是“国家培养了我”,他有些不好意思。但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到他的脸皮其实也不薄,这样的事情又何必说出来呢?
像谭宗亮这样类似的“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全国目前有25万左右,如果每人都要拿一块奥运会金牌,那么国家将要额外负担175万亿人民币,注意:单位是“万亿”。因为,根据有关人士计算,中国每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是7亿元人民币。这就是“国家培养”奥运冠军的沉重代价!还有一个天文数字是,2008奥运会的投入是5200亿;国家体育总局备战每届奥运会的资金不断在翻番,备战雅典奥运会用了200亿。
可能有的人对数字还不怎么敏感,那就看看这些资金如果用于社会建设将是什么样的效果吧。用这笔钱(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7亿元)可建造3500所希望小学;如果按每所小学100人计算,建造3500所希望小学,就能挽救35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打个不恰当比方:中国队每拿一枚奥运金牌,就要付出35万儿童失去受教育机会的代价。如果把备战雅典奥运会的200亿元用来办教育,能够修建10万所希望小学,可以让1000万失学儿童上学读书。
“国家培养”的体育体制不仅是公共财政的巨大负担和浪费,同时,它也让整个社会的大众体育长期处于萎靡状态,也就是说,这种体制还是以牺牲无数人的健康作为代价的。中国的体育分为“专业”和“业余”两类,非专业的体育爱好者几乎没有资格和机会参加各种比赛,哪怕你水平再高,都被拒之门外。而在这个体制内,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中央和地方的待遇不一样。例如,赢得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第一枚金牌的陈燮霞,本来不是国家队的,由于广东省政府高官的努力,也由于一位国家队员的身体原因,她才勉强参加了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一般来自农村。这些人一旦进入这个体制,也就不可能再有其他的选择了,他(她)必须走到尽头。国家花了无数金钱,但是绝大部分人最终一无所长,几乎成了劳力就业的“废人”,最后不得不依赖政府或社会救济。夺得中国斯诺克公开赛冠军之后的丁俊晖曾经对记者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一切都是为了钱,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心,所以我们的运动员都在为了一块金牌和冠军帽子而奋斗而残害自己,也因此,中国运动员的文明素质一直比较低。
在社会机制良好的国家,人们往往以平常心看待奥运会。你对哪个项目有兴趣,就靠自己掏钱或社会赞助参加。即使得了冠军,头上也没有那么多花环,别人只将这个暂时的排名当作人生旅途的一个小小符号。中国人的激动不已、涕泪横流,个中滋味则非常复杂,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往往无法避免表错情。但是,依我看,既然是“国家培养”的,就应该再理性一些,脸皮再厚一些,遇上什么事情,最好“嘿嘿”一笑,这才是“胜不骄败不馁”的真正含义,我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呢!再说,“是人民养着你们”的,何止25万运动员呢?养,与,被养,都很好!都很滋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