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比较(二)
二、集体主义的人生观
哲学的人生观分两类,一类是个人主义的,一类是集体主义的。儒家和马克思主义都属于集体主义的人生观。
集体主义人生观的信仰很多,劝人向善的信仰也很多,大多数宗教都有相似的劝人向善的教义。基督教的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只有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劝人向善,并不用“死后”的幸福为诱惑,认为行善是不讲条件的,非功利性的。因此,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善是纯粹的善,发自本心的善。基督徒在行善时,就好像是和上帝做了一把交易,用善行来换取一张进入天堂的门票。佛教虽然也说行善是不能计回报的,但也把善行当做成佛的资粮。而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为大数人谋福利的思想,却没有给出一个原因。因此,这种善才是真正的善。
把人生的价值观定位在一个人只有为大多数的人幸福贡献的越多,那么他的价值就越大。这一点上,两种思想又采取了相同的标准。
三、辩证法的方法论
儒家所要达到的太平盛世、大同社会,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相似的特征。她们都是要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实现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政治目标。
这一点上,她们有别于基督教的“天国”,佛教的“极乐世界”“净土”等宗教理想。这些理想主义的社会观,片面地强调了精神境界,而忽略了物质条件,片面强调了理想公平,而忽略了现实效率。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他们只在缥缈的“天上”。
同时,他们又与“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相区别。这此思想片面强调了物质享乐,而忽略了精神追求;片面追求现实效率,而忽略了理想公平。
所以不同的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在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要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实现的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儒家不可能动摇帝制、封建土地所有等现实状况。但儒家政治家们还是通过均田、抑制土地兼并、振灾、扶危救困、打击豪强等措施来实现现公平和现实效率相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而在今天民主政治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更加能够实现理想公平和现实效率相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都是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儒家的《中庸》等经典含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避免了各种片面的、错误的社会理论,协调了各种社会因素的矛盾,从而达到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真理。
这种政治真理是经过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证明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证明,凡是在辩证法的指导下,能够协调公平和效率,理想和现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实践大都获得了成功,凡是片面强调社会中的某种因素,而忽略另一者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
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的秦国,过分强调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过分强调了物质条件,而忽略了精神需求,过分强调了现实,而忽略了理想。
商鞅变法把秦人变成了耕战的机器,生产和战争的高效率使它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统一天下以后的秦始皇却并没有意识到法家思想的弊端,却把法家这种片面的治国理念推向了极致。秦只维持了两代就灭亡了。
同样,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由于片面强调效率而忽略了公平,强调了现实的物质增长,而忽略了理想的精神追求。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但经济危机频发,工人运动不断,社会道德败坏。特别是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科技进步和物质的丰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
而做为另一个片面性的例子是苏式社会主义,过分强调公平,而忽略了效率,过分强调理想,而忽略了现实,过分强调了精神文明,而忽略了物质文明。实践证明这种片面的执政理念是行不通的。是左倾的冒进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辩证法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在辩证法指下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正确的社会主义。
需要说明,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变化,儒家思想有数千年的历史,她也曾阻碍过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代进程拖了后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或是世界也走过弯路。我们必须与进俱进,灵活的解释经典,才能使古圣先贤的思想在今天放射出光芒。孔子和马克思二圣并尊,也许会成为未来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待续)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比较(二)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