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情与教育


                     

凤凰台刚刚播出的的一虎一席谈,讲的是一个师生恋的话题。当事人是24岁的初中女教师——小雪和她15岁的学生——小狼,两个人谈了恋爱了,并成了公开的情侣.节目中的双方就其合理性就行了热烈而又饶有兴趣的探讨。

我觉得一虎一席谈这个栏目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师生恋,尤其是初中的师生恋,无疑是个很敏感也很尖锐的问题。节目中讨论的关键问题是他们之间的到底有没有真爱。

小雪说,自己既是小狼的老师,又会是他的GF。只是因为小狼还未成年.所以她不会和小狼做亲密的举动,最多是接吻.现在她就是要引导小狼成为好学生,使小狼成为优秀的人,并说,她会等小狼长大。小狼也表示自己要自立,早日成为一个能养家的男人。

在这个节目中,反方谈得相当理性,也确有道理。然而,得到了普遍支持却是正方。恰巧这个节目我也看了,我觉得也许问题不那么简单,可能副作用要更大些。

我想很多人可能是从人权和同情两个角度看的吧?若是从个人幸福最优化和社会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就不那么简单了。
   
今天的世界,认识了爱情的规律的人太少了,而遵守乃至利用爱情规律的就少之又少。爱情这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字眼给多少人的人生带来了甜美而又给多少人带来了不幸啊!性心理活动和爱情心理体验完全是两回事。对于学生而言,第二性特征一出现,人就开始有性心理,但是,此时,却没有爱情心理。爱情心理绝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情心理也像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心理一样,也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没有心理的发生与没有发生的心理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说来,15岁的男孩儿是不会有爱情心理的,这首先是由于这样年龄的男孩儿没有足够的性欲利比多的积蓄过程。爱情心理的发生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这个发生过程离不开性欲利比多的积蓄和朦胧的单相思的诱导。首先,性欲利比多要作为爱情心理发生的动力,朦胧的单相思要作为向导,在性欲利比多超过阈限后,才会出现性心理升华,然后,爱情心理发生。自此,人才会懂爱情,才会有对爱情的渴望,才具备谈恋爱的心理基础。
   
人在产生爱情心理之前,性生活甚至过多的亲昵都会宣泄利比多,致使爱情心理发生的基础构筑不到应有的水平,这会导致一生都不知到爱情为何物。美国人几乎没有知道爱情是什么的,如果说多数美国人懂爱情,那么,猪狗也懂。没有爱情心理的人把往往交媾误认作爱情,这是一种悲哀呀!没有爱情心理基础怎么会渴望并体验爱情呢?美国的伦理之坏就在于学生的性一成熟,就开始过性生活。在那里,爱情心理反过来却是上帝对刑满释放、或者类似鲁滨逊一般人物的不幸的补偿。

爱情是天地只赐给人类的恩典,太珍贵了!难怪作为乐圣兼半个哲学家的贝多芬深深地感叹:“天呐!没有爱情算什么人生”。可以说,一个灵长类生命,他(她)有没有爱情心理就是他(她)是否是人的标志。教育不应该培养出过多的两条腿的动物啊!这样的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无异于剥夺了受教育者的享受爱情的权力;对社会而言,无异于阻碍人性的进步。爱情的发生、发展乃至死亡是有规律的,爱情学就是研究和阐释相应的规律体系的学科。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做些调整,尤其是在爱情的教育方面。教育事业的本质就是塑造一个民族不久的将来,有什么样的塑造,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的目标不是把祖国变成动物世界,那么,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雕塑师,他的头脑里不能没有爱情方面的设计呀!

爱情是什么?节目中的正方一再强调,爱情是无法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的。我怎么觉得这种说法十分耳熟啊,好像与前几期的有关科学的说法一样。其实,科学也好,爱情也罢,总之,一切事物都可以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产生不可有统一定义的原因是人们对该问题的本质认识得不够。所谓爱情就是互为异性的双方在对方的美和超越自己审美心理阈限后在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心理反应。而爱情生活的本质就是审美过程,这里所说的“美和”就是一个人的形态美与形象美的总和。一般说来,爱情生活不排斥性生活,但是,性生活绝不等同于爱情生活。爱情生活是精神生活,爱情的追求也是精神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爱情源于生命,但是,爱情又高于生命”。没有物质追求是高于生命的,只有精神追求才会高于生命。一位心理没有疾病的人士,他(她)殉道(革命目标或者宗教追求)或者殉情我们都理解,并且也常见。然而,如果有人殉物质我们无法想象,并且也没见过。也许有人会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至理名言如何解释?我的回答是反诘者的问题中就回答了反诘者的问题:与“鸟”一个档次的“人”的本质就是两条腿的动物,因为导致这种死的心理都是与动物心理一致的一时冲动。不是吗?为财(或强奸)而死的人一旦被救活,他们都后悔,而革命者、殉情者和殉教者则不然。

说来也怪,为什么和人类最密切、而我们又认为最熟知的东西在事实上我们又对其往往知之甚少呢?经济学如此,爱情学又何尝不如此?在美国和西欧几乎没有一位够格的爱情学家,但却有着非常棒的性学家,比如,金西(A.Kinsey)。美国的爱情学家是怎么给爱情下定义的呢?用著名的爱情学家莱克(T.Reik)的话来说就是:“爱情是一种幻想,为了追求人类的完美性,它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幻想”。看看,他们从根本上就不承认爱情的存在,或者,把爱情等同于性生活。相比之下,剧变前的东欧在爱情学研究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他们既有著名的爱情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和瓦西列夫,也有著名的性学家安德烈耶夫娜。在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和保加利亚的瓦西列夫那里,他们在爱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但是,又偏向另一个极端——柏拉图式的爱情学。今天的东欧,在爱情学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建树。在我国,情况有所不同,辛汝忠等位爱情学家对爱情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在国人的妄自菲薄和西方的科学创新剿灭战略之下也步履维艰呀。作为文明古国,我们前人对爱情的认识还是相当深刻的,这些甚至在诗歌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宋朝的李之仪在她的卜算子中是这样写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何谓爱情?爱情的核心就是“相思意”,只要有这种相思意就有爱情,它与是否同住长江头没有关系。这首词好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也揭示了爱情与社会的关系,毕竟在那个社会制度条件下,爱情只是特殊角落里的生长物。这也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德莱库斯(R.Dreikurs)所指出的那样:“所有有关人的爱情、性和婚姻问题,通通都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心理过程汇集在个人身上的总反应”。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水平的爱情反映。

但是,这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希望了,也绝不是说我们的孩子都一定会与老师“爱”上。事物是辩证的,这种辩证表现为不是交互下降(恶性循环)就是交互上升(良性循环),事也在人为。我们应该努力地去构造一个优良的爱情氛围,以此去带动社会,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既然爱情是比生命还高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拥有、尤其不懂得爱情那不是最大的遗憾吗?性欲可以使人堕落,而爱情却使人高尚。一个人讲述他逝去的爱情可以博得人们的怜惜,而一个人讲述他留恋的嫖娼史会使人恶心。一个扼杀爱情的社会绝不是好的社会,同样道理,一个诲淫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荒唐的社会。

一篇《伤逝》,给人们无限的启发。通过《伤逝》,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告诉人们,爱情的建立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同时,还告诉人们,爱情的发生与变化是有规律的。在私有的、非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爱情是要被虐杀的,这个社会所要肯定的是经济婚姻和长班的儿子与“半瓶雪花膏”那样的男女关系。并以此告诉人们,一切这类的社会都应该被砸烂,任何歌颂这种虐杀爱情的社会的人都不是好东西。另一个侧面,鲁迅先生又以涓生之口忏悔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先生又讲述了许多爱情规律。在今天,深刻领会鲁迅先生的思想,并且,鉴于那个社会的前车,我们的改革和教育不要重蹈覆辙。

如果还有人想听我对具体问题的看法的话,我会说,初中和高中生谈恋爱害大利小、甚至有大害;而对于爱情心理已经形成的人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性行为有性行为的意义,爱情有爱情的美好。把酵母和粮食混到一处让人食用,食用者可以果腹,但并没有审美享受,只是物质生活而已。而以前者为基础酿出的酒则不然,饮者可以为酒的无比纯美而陶醉,“酒”给人们的是美好的精神享受。电影《菊花茶》讲述的是一种没有性行为的爱情,她告诉人们爱情是可以脱离性行为而存在的,并且是美好的。但是,这不是所要提倡的爱情婚姻形式。因为,通常“粮食”和“酒”是不相互矛盾的。另一方面,对于中学生和未婚青年而言,则不要发生性行为。贞操本无所谓物质意义,男性不必为不留痕迹而庆幸,女性也不必为xxx修复手术而庆幸,贞操的真正意义在于精神方面。贞操的主动丢失会使一个人在他(她)真爱的人面前产生自愧心理,这种自愧心理会严重的影响爱情所带来的幸福的程度。

最后,以一个观点结束:构筑爱情茁壮成长的环境的意义绝不亚于一次产业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