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族家庭的依赖以及与之相关的崇古崇老崇长心理。由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方式的存在,决定了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低下,可以说中国农民的活动半径与家庭家族有很大的重合性。自然经济的社会性相应的就是内向的、封闭的、家庭的或家族的。在农业状态下,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无法移动只能世代相传,生产资料的静态性决定了家庭的固定性及其地位,劳力多、人手多,才能进行有效的耕织生产。家庭的重要性超过了个人,家庭家族成为维护个人生存的安全岛。它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基本范围和基本保障,而且经过社会化过程使个人彻底地在家庭中合模。于是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和组织形态固化为中国人所烂熟于心的惟一模式,当中国人走进家庭家族以外的社会范围时,便驾轻就熟地将这一角色关系移易比照,对号入座,所谓中国社会组织动态的家国同构及儒家说国家意识形态化的顺利完成,都可以从此处找到本原意义上的解释。在这种家庭或家族性经济中,一是由于人们减少了横向比较与模仿机会,二是由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性与固定性,使经验积累增加了价值。经验积累与年龄资格成正比,年龄愈长,往往经验愈多,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亦愈高。便自然而然养成了重纵向比较与模仿和崇老、崇长、惟古是法的价值观念。所以,老就是资本,老人就是权威,他是“一本字典,一本历书,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应付危难的舵手,一个血族间‘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小农自然经济的周而复始,使周围世界仿佛凝固。回顾着祖先的业绩以为标榜,仰视着祖先的圣容以为荣傲,人们在传统生存方式的模范中几乎丧失了时空的动感。一切都要循着前人的足迹而不敢越出雷池,亦步亦趋,诚惶诚恐,不说祖上没有说过的话,不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中国显然是一个“传统指导型”社会。
对家族家庭的依赖以及与之相关的崇古崇老崇长心理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