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10点多钟,我洗澡的时候,都要打开淋浴房里的收音机,一边洗澡,一边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财经夜读》节目,听他们讲故事。昨天晚上,我听到了一个我在凤凰卫视的纪录片里看到过的故事:说留学法国取得生物学博士的中国人杨志敏,后在加拿大开设自制巧克力商店,并取得很大成功的故事。记得凤凰卫视的片子并没有说到杨志敏开设巧克力店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昨天的广播节目里,多了一段杨志敏开店的前奏:
他有一次走进法国的一家巧克力商店,当他在转悠的时候,一位店主问:“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说:“中国人。”店主有些冷淡:“巧克力很贵,中国人很少买得起。”杨志敏羞红了脸,又起了好胜心,竟孩子气地想:我不仅要买,还要自己制作巧克力!
在之前看凤凰卫视的片子的时候,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位生物学博士成了巧克力作坊的老板,而且,学者一下海就如鱼得水,这让我想到了三点:一是,学者经商未必是大材小用;二是,所学专业未必是所做专长;三是,兴趣爱好是事业成功的好向导。
可是,当我在昨天的广播里再次听到这个故事,尤其是我上面提到的杨志敏开店的那段前奏的时候,我的感觉则和在看电视片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就像是给本来自然朴实的人,硬套上了一件他平时很少穿也不习惯穿的正儿八经的衣服一样,让我看起来做作和矫饰。
广播里的故事走得路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拔高和强化故事主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它想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杨志敏之所以要开自己的巧克力店,主要是受了爱国心被伤害的刺激。我对这个情节的真实性非常怀疑:杨志敏是在一家巧克力店碰到这种歧视的,巧克力不过是一种糖果,它就是再精美,也不能算是高档消费品;再者,进店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捆大包地买巧克力,也会有人先买点尝尝;因此,我不相信会有外国人认为,在国外的中国人买几块巧克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退一步说,即使真有此事,一个小店员即使那样说了,又能说明什么呢?他的看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呢?如果杨博士在国外会感到有时会有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的话,我想主要也不是在巧克力店里。作为生物学方面的博士,杨志敏应该知道:中国人要争气的地方,要显示出能耐的地方,主要不是在制作巧克力上面;或者说,巧克力制作得再好,就整个世界评价来说,也不起什么作用。所以,这个情节不管有没有,我觉得在讲杨博士开巧克力自产自销店并取得成功的故事的时候,凸显这一点都没什么意义。
读者们听出来了,我并不是想就杨博士的开店前奏就事论事地说,而是话里有话。在近期的网络新闻里,我看到了很多与爱国有联系的新闻。网络新闻本身就很杂,有时也有点大,但是,真实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我看到的消息说:韦唯又找了个老外男友同居了;章子怡热恋着一个看起来和他父亲年龄差不多的中年老外;而巩俐则随夫已经加入了新加坡的国籍。在看这些新闻和评论的时候,我读出了这样的意思: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些杰出的女艺人,都以涉外为选择呢?很多人希望他们能在个人的婚恋问题上或是在生活问题上,表达出人们渴望和期待的那种爱国心,比如,坚定地表示自己要永远做一个中国人,比如,拒绝与外国男人拍拖,然而,事与愿违。
中国文化中,最浓厚的文化之一就是爱国文化。比如,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让一家几代人无怨无悔、前赴后继地爱国,故事中透着浓重的悲壮。而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延续至今,谢晋的代表作《牧马人》的表现是:国外再好,父子情再深,男主人都坚决不为所动,他要用守着家乡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能不能对爱国的理解不那么悲情和悲壮?我希望看到的爱国心的促使,不是人的坚守而是国的魅力!中国人更想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的国家里,应该是因为在本国更有个人发展、更有生活质量、更有文化认同、更习惯,从而也更快乐、更幸福。总之,我不希望用悲壮情愫来教育国人和指引国人为国留守、为国坚持,而更希望看到祖国的环境和发展能吸引国人、留住国人。
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女艺人们,她们的择偶和择居上升不到爱国的层面去理解。世界越来越一体化了,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了,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生活和爱国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中国女人喜欢外国男人的相貌或者风度,也有很多外国女人喜欢中国男人的朴实和温和;有些中国人喜欢城市化更显著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和时尚,也有很多外国人喜欢中国山清水秀的田野和乡村,每个人都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有些中国体育人才觉得到外国去执教,那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他们更喜欢,那里的收入也更符合他们的期望,当然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选择了,这些都和爱国心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希望看到:中国人不再对他国他人的评价感到敏感、感到多疑,敏感和多疑的背后,是深深地自卑,那多年贫穷和多年落后积淀而成的浓浓地自卑。就像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某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自卑或是不自信,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都会让他过于敏感的道理一样。靠这种悲情或是悲壮感,并不能使世界范围内普遍对我们产生尊重之心。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最令人感动的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完美地展示了人性与人格的参赛选手:拖着残腿参加游泳马拉松比赛的南非运动员,带着残臂参加乒乓比赛的罗马尼亚运动员,以及为儿子治病而坚持参加了十六年间的五届奥运会的德国运动员。这些选手们都没有太多的爱国说词,可这些真心英雄们却是最能感动世界人民的。参加奥运会比赛拿金牌,主观动机不一定都要是为国争光。非常容易想到的是:有人的刻苦努力是为了在比赛中争取更多的奖金;也有人是为了获奖之后退役,将来能有一个荣誉下的良好发展。这些动机都很容易理解,也都很人性,过多的口号式表述,反而会冲淡本来就有的感人力量。
这次奥运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靠实力说话。我想:奥运会上的金牌数是许多世界知名的欧洲国家金牌数之和的中国,运动员们是不会被外国运动员问到:“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吧?即使有外国运动员这样问,我们也会一笑了之,这就是实力之下的自信。只是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比的方面远比体育要广泛得多,光在体育界风光无限,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和国人要做的,不是去进行那种有关爱国的小家子气的宣传和报导,而是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要在世界之林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体育,还有经济、科技、文化、民主、进步,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等等多方多面。如果我们在所有领域能多拿世界冠军,也都能像在奥运会上的体育项目上拿得那么多,拿得那么超群的话,我们还在乎谁说我们什么轻视的话呢?又有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的人敢轻视我们呢?如果我们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实力,光靠心气,又能在国际上争得几分底气和豪气呢?
他有一次走进法国的一家巧克力商店,当他在转悠的时候,一位店主问:“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说:“中国人。”店主有些冷淡:“巧克力很贵,中国人很少买得起。”杨志敏羞红了脸,又起了好胜心,竟孩子气地想:我不仅要买,还要自己制作巧克力!
在之前看凤凰卫视的片子的时候,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位生物学博士成了巧克力作坊的老板,而且,学者一下海就如鱼得水,这让我想到了三点:一是,学者经商未必是大材小用;二是,所学专业未必是所做专长;三是,兴趣爱好是事业成功的好向导。
可是,当我在昨天的广播里再次听到这个故事,尤其是我上面提到的杨志敏开店的那段前奏的时候,我的感觉则和在看电视片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就像是给本来自然朴实的人,硬套上了一件他平时很少穿也不习惯穿的正儿八经的衣服一样,让我看起来做作和矫饰。
广播里的故事走得路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拔高和强化故事主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它想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杨志敏之所以要开自己的巧克力店,主要是受了爱国心被伤害的刺激。我对这个情节的真实性非常怀疑:杨志敏是在一家巧克力店碰到这种歧视的,巧克力不过是一种糖果,它就是再精美,也不能算是高档消费品;再者,进店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捆大包地买巧克力,也会有人先买点尝尝;因此,我不相信会有外国人认为,在国外的中国人买几块巧克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退一步说,即使真有此事,一个小店员即使那样说了,又能说明什么呢?他的看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呢?如果杨博士在国外会感到有时会有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的话,我想主要也不是在巧克力店里。作为生物学方面的博士,杨志敏应该知道:中国人要争气的地方,要显示出能耐的地方,主要不是在制作巧克力上面;或者说,巧克力制作得再好,就整个世界评价来说,也不起什么作用。所以,这个情节不管有没有,我觉得在讲杨博士开巧克力自产自销店并取得成功的故事的时候,凸显这一点都没什么意义。
读者们听出来了,我并不是想就杨博士的开店前奏就事论事地说,而是话里有话。在近期的网络新闻里,我看到了很多与爱国有联系的新闻。网络新闻本身就很杂,有时也有点大,但是,真实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我看到的消息说:韦唯又找了个老外男友同居了;章子怡热恋着一个看起来和他父亲年龄差不多的中年老外;而巩俐则随夫已经加入了新加坡的国籍。在看这些新闻和评论的时候,我读出了这样的意思: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些杰出的女艺人,都以涉外为选择呢?很多人希望他们能在个人的婚恋问题上或是在生活问题上,表达出人们渴望和期待的那种爱国心,比如,坚定地表示自己要永远做一个中国人,比如,拒绝与外国男人拍拖,然而,事与愿违。
中国文化中,最浓厚的文化之一就是爱国文化。比如,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让一家几代人无怨无悔、前赴后继地爱国,故事中透着浓重的悲壮。而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延续至今,谢晋的代表作《牧马人》的表现是:国外再好,父子情再深,男主人都坚决不为所动,他要用守着家乡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能不能对爱国的理解不那么悲情和悲壮?我希望看到的爱国心的促使,不是人的坚守而是国的魅力!中国人更想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的国家里,应该是因为在本国更有个人发展、更有生活质量、更有文化认同、更习惯,从而也更快乐、更幸福。总之,我不希望用悲壮情愫来教育国人和指引国人为国留守、为国坚持,而更希望看到祖国的环境和发展能吸引国人、留住国人。
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女艺人们,她们的择偶和择居上升不到爱国的层面去理解。世界越来越一体化了,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了,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生活和爱国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中国女人喜欢外国男人的相貌或者风度,也有很多外国女人喜欢中国男人的朴实和温和;有些中国人喜欢城市化更显著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和时尚,也有很多外国人喜欢中国山清水秀的田野和乡村,每个人都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有些中国体育人才觉得到外国去执教,那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他们更喜欢,那里的收入也更符合他们的期望,当然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选择了,这些都和爱国心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希望看到:中国人不再对他国他人的评价感到敏感、感到多疑,敏感和多疑的背后,是深深地自卑,那多年贫穷和多年落后积淀而成的浓浓地自卑。就像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某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自卑或是不自信,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都会让他过于敏感的道理一样。靠这种悲情或是悲壮感,并不能使世界范围内普遍对我们产生尊重之心。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最令人感动的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完美地展示了人性与人格的参赛选手:拖着残腿参加游泳马拉松比赛的南非运动员,带着残臂参加乒乓比赛的罗马尼亚运动员,以及为儿子治病而坚持参加了十六年间的五届奥运会的德国运动员。这些选手们都没有太多的爱国说词,可这些真心英雄们却是最能感动世界人民的。参加奥运会比赛拿金牌,主观动机不一定都要是为国争光。非常容易想到的是:有人的刻苦努力是为了在比赛中争取更多的奖金;也有人是为了获奖之后退役,将来能有一个荣誉下的良好发展。这些动机都很容易理解,也都很人性,过多的口号式表述,反而会冲淡本来就有的感人力量。
这次奥运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靠实力说话。我想:奥运会上的金牌数是许多世界知名的欧洲国家金牌数之和的中国,运动员们是不会被外国运动员问到:“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吧?即使有外国运动员这样问,我们也会一笑了之,这就是实力之下的自信。只是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比的方面远比体育要广泛得多,光在体育界风光无限,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和国人要做的,不是去进行那种有关爱国的小家子气的宣传和报导,而是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要在世界之林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体育,还有经济、科技、文化、民主、进步,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等等多方多面。如果我们在所有领域能多拿世界冠军,也都能像在奥运会上的体育项目上拿得那么多,拿得那么超群的话,我们还在乎谁说我们什么轻视的话呢?又有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的人敢轻视我们呢?如果我们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实力,光靠心气,又能在国际上争得几分底气和豪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