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手法


                                            复合手法

第一节 复合手法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式手法动作结构成分合成的手法,称复合手法。

常用复合手法有推摩法、扫散法、推揉法、摩振法、推振法、按揉法、掐揉法、搓揉法、提捏搓捻法、提拿法、滚摇法等。

一、推摩法

以一指禅推法与四指摩法相复合操作的手法,称推摩法。

【操作及要领】

术者坐位或站位,术手沉肩、垂肘,腕关节略屈。拇指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同一手的四指掌面贴附在一侧的治疗部位上。拇指按一指禅推法的动作结构操作,同时带动四指掌面在一侧的治疗部位上摩动。

操作时,遵照一指禅推法与摩法的操作要领,同时注意两个着力点的动作要配合协调,手腕要放松,不能僵硬。

【临床应用】

本法推摩结合,既有刚柔相济、深透有力的一指禅推法在主穴上发挥主治作用,又有摩法在旁侧部位上的协同治疗作用,可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例如:在胸部推任脉同时摩胃经、肾经,具有宣肺化痰、宽胸理气和降肺胃之气的作用,可用于胸闷、气短、胸痛、咳嗽、痰喘、呃逆、嗳气、呕吐等病证的治疗;在腹部推任脉同时摩肾经、胃经、脾经,可起到健脾和胃、温中理气、消食导滞、调经通络、壮阳补气、通利小便的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痛经、血滞经闭、小便不利、性功能衰弱、下元虚冷等病证的治疗;在胁肋部自上而下,沿腋中线推摩渊腋、辄筋、大包、章门等穴,可起到疏肝理气、利胆解郁之作用,多用于胁肋胀痛、肝气郁结、胸胁屏伤、肋间窜痛、胆囊炎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在基本掌握一指禅指峰推法、偏峰推法和四指摩法的基础上,按以下步骤反复练习:

(一)沙袋练习

1. 定点推摩练习 术者正坐,将沙袋横放在桌上,先以一手拇指着力于沙袋中线中点,将四指掌面贴附在沙袋旁中线中段处,按推摩法的动作结构进行定点练习,双手交替操作。

2. 走线推摩练习 定点推摩操作基本稳定后,再沿沙袋中线进行上下反复往返的推摩练习,走线时要紧推慢移。

(二)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推摩练习 可选练:推中脘,摩梁门;推脐中,摩天枢,大横;推关元,摩水道;推身柱,摩肺俞;推神道,摩心俞;推至阳,摩膈俞;推筋缩,摩肝俞;推命门摩肾俞;推百会,摩少阳;推膻中,摩胸旁等操作。

2.人体走线推摩练习 可选择推任脉摩胃经法:受术者仰卧,术者正坐,面向受术者头侧,自巨阙穴始,用一指禅指峰推法或偏峰推法沿任脉向下边推边走,至脐中穴止,同时带动贴附在一侧不容穴的四指,沿胃经向下边摩边走,至天枢穴止,如此反复操作练习。

二、扫散法

指以拇指偏峰及四指指端在颞、枕部进行轻快的擦动的一种手法。

【操作及要领】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前方。以一手的按受术者头部一侧固定,另一手拇指伸直,以桡侧面置于对侧额角处,其余四指并拢,指端置于耳后高骨处,食指与耳上缘平齐。前臂主动运动,挺腕,拇指桡侧缘在头颞部做快速的单方向擦动,同时,其余四指在耳后至乳突范围内快速擦动。两侧交替进行。

拇指及四指要贴紧皮肤,但不可施太大压力;以肘做支点,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动作要平稳;长发者,可将手插入发间操作。

【临床应用】

本法有清脑醒神、止痛安神的作用。多为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失眠、外感头痛等病症的辅助治疗手法。

【技能训练】

人体练习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受术者前面进行扫散法操作。每侧扫散50次为一组,反复练习。

三、推揉法

是一指禅推法与拇指揉法的复合手法,称推揉法。

【操作及要领】

术者取坐位或站位,术手用拇指指峰或罗纹面或偏峰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肩、肘、腕关节及四指的姿势同一指禅推法。

术手做小幅度主动环转动作与肘关节主动屈伸摆动的联合运动,带动着力拇指在受术部位上进行节律性旋转摆动,从而产生推和揉的复合效应,频率为120~160次/分。

拇指着力点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带动受术部位皮肤做反复回旋摩揉,使之产生内摩擦效应;环旋幅度宜小而摆动幅度则要达到一指禅推法的要求;整个推揉动作要协调、自然、流畅、富于节律;其余要领与一指禅推法和揉法相同。

【临床应用】

本法兼有一指禅推法之持久、深透与揉法柔缓温通的作用特点。适用于头面、颈项、胸腹、腰背及四肢经穴部位,可起到开窍醒神、舒筋通络、温经祛寒、宽胸利气、消食导滞、破瘀散结等作用。多用于头痛、眩晕、失眠、项强酸痛、胸部闷痛、脘腹胀满、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脊椎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在基本掌握一指禅推法与揉法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按以下步骤练习推揉法:

(一)沙袋练习

1.单手定点练习 将沙袋竖放在桌上,学员正坐,先以一手在沙袋中线中点上作推揉定点练习。两手交替操作。

2.双手定点练习 用双拇指在沙袋左右旁中线中点进行同步定点推揉练习。

3.单手或双手走线练习 沿操作线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往返,紧推慢移进行走线推揉练习。

(二)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操作练习 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取站位或坐位。先取腿部或背部练习;待熟练后,可选印堂穴练偏峰推揉法;选太阳穴或百会穴练指间关节推揉法。

2.人体走线操作练习 选任脉腹中线巨阙至中极进行指面推揉法走线练习;选印堂至神庭一线,自下而上作偏峰推揉法走线练习;选膀胱经内侧线大杼至膈俞、肝俞至大肠俞线进行指峰推揉法走线练习。

四、摩振法

是摩法与掌振法动作结构叠加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摩振法,或称掌摩振法。

【操作及要领】

将手掌贴附在治疗部位,掌心对准主治部位,肩、肘、腕的要求同摩法。

先按掌振法术式使施术手掌产生振颤,动作稳定后,再沿主治穴点四边圆周轨迹,边振边缓缓环转移动,周而复始顺时针或逆时针反复摩振。振动频率保持在8~11次/秒,摩动速度宜平稳缓慢。

摩、振两种手法的动作结构要自然叠加,连贯顺畅。

手掌的压力不能过大,只需轻轻地贴附在治疗部位上即可。

术者要保持自然呼吸或顺腹式呼吸,不得憋气。整个躯干应正直挺拔。

其余操作要领同振法、摩法。

【临床应用】

本法轻柔缓和、温热舒适,振动力传导广远、深透。主要用于胸腹部与头部,可起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温中和气、调理脏腑的作用。可用于神经衰弱、脾胃虚寒、肠鸣腹泻、便秘、寒性腹痛、胸闷气短、下元虚冷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摩振法的技能训练可直接在人体上练习,在基本掌握摩法与振法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可选练:摩振中脘;摩振脐中;摩振丹田;摩振膻中;摩振头顶等操作。

五、推振法

由掌推与掌振法的动作结构叠加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推振法或称掌推振法。

【操作及要领】

按掌推法要求将手掌平贴在受术部起始端。

先按掌振法术式使施术手掌产生振颤,待动作稳定后,再沿直线边振边缓慢向前推进。可在操作部位上往返推振,亦可单向反复推振。振动频率保持在8~11次/秒,推移速度要缓慢,掌面要放平贴稳。

【临床应用】

本法功效同摩振法,适于全身,作用广泛。临床应用时,根据其所取经线或部位的不同,可发挥不同的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

【技能训练】

推振法的技能训练可直接在人体上练习。在掌握推法与振法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可选练:自巨阙到脐中推振任脉经线;自脐中至中极推振任脉经线;自肝俞至大肠俞推振膀胱经内侧线;自神庭至百会推振督脉前顶线;自髀关至膝上推振胃经经线等。

六、按揉法

由各种按法与揉法动作结构相叠加而成复合手法,称按揉法。常用的有指按揉法、掌按揉法、叠掌按揉法、掌根按揉法、大鱼际按揉法、肘按揉法等。

【操作及要领】

指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指面着力;掌按揉法,以手掌着力;叠掌按揉法,以一主力手的手掌着力,另一手的手掌贴按其手背之上以助力;掌根按揉法,以掌根着力;大鱼际按揉法,拇指和第一掌骨内收,以大鱼际肌的肌腹着力;肘按揉法以肘尖部着力。

术手着力部在受术部位进行先轻渐重、由浅而深地向下按压,同时带动受术部位皮肤做小幅度回旋揉动,使之产生内摩擦,待得气后,稍作停留,再继续按揉,如此反复进行操作。

操作时,回旋揉动的幅度要小而匀速,使作用力深透而集中。

本法作用力重实缓和,刺激量不宜过重。

【临床应用】

本法兼有按法之深透和揉法之柔和的双重作用特点,适用于全身经穴及部位。掌按揉法主要用于腹部;掌根按揉法、叠掌按揉法可用于腰、背、骶及大腿前、外、后侧之肌肉丰厚处;大鱼际按揉法适用于头面部;肘按揉法专用于腰骶部夹脊穴与臀部需深重刺激的部位。在临床治疗操作中可起到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背肌肉筋膜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头痛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本法可直接在人体进行操作练习。在掌握按法与揉法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可选择以下部位与经穴进行按揉法练习:在风府或风池或合谷穴练习单指按揉法;在中脘或脐中穴练习掌按揉法;在肾俞或八髎穴练习叠掌按揉法;在臀中或伏兔穴练习掌根按揉法;在下关或颊车穴练习大鱼际按揉法;在环跳或腰骶部夹脊穴练习肘按揉法等。

七、掐揉法

由拇指掐法与揉法组合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掐揉法。

【操作及要领】

用拇指指甲着力在治疗穴点上,进行边掐边揉操作。

掐按的力量不宜太重,揉转的幅度要小而匀速。

如需较重掐揉时,可在受术部位垫上薄绢,以保护皮肤不被掐破。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人中、少商、中冲、印堂、外劳宫、百会等穴。常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之作用。

【技能训练】

在自己身体的外劳宫、人中、少商、中冲、百会、印堂、颊车等穴进行练习,体会掐揉时稍痛而又柔缓的感觉。。

八、搓揉法

由搓、揉二法的动作结构复合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搓揉法。

【操作及要领】

全身预备姿势与双手的着力部位同搓法。

双手用力夹住受术肢体后,带动受术皮肤一起相对运动,来回搓动肢体,使其内层组织之间产生内摩擦,同时术手与皮肤产生外摩擦。

搓揉肩部时,双手一前一后夹住肩部作相对搓揉或环转搓揉;搓揉上肢、下肢、胸腹、胁肋及腰背部时,一边搓揉一边自上而下慢慢移动。

搓揉时,双手用力要均匀对称,幅度先大渐小,频率由慢到快,但移动速度要缓慢。

本法操作时,直接在受术皮肤上操作,也可隔薄层内衣操作,以皮肤潮红、微热为度,不要损伤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搓揉相合,可产生由表及里的热效应,用于四肢、胸胁与腰部,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散寒、调和脏腑、开胸顺气之功效。临床常用于上下肢肌肉痉挛、僵硬、酸痛、麻木、发凉、痿软、风寒痹及胸胁闷痛、脾胃不和、食积腹胀、肾虚腰痛、腰肌劳损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在基本掌握搓法与揉法要领的基础上,再进行搓揉法人体练习。可选练:

1.肩部搓揉法。

2.上肢从上臂根部至手腕,自上而下搓揉练习。

3.自上而下搓揉小腿腓肠肌练习。

4.受术者取坐位,从其双侧腋下沿腋中线至肋下缘自上而下进行搓揉练习。

5.俯卧位,在双侧腰眼处进行定位搓揉练习。

九、提捏搓捻法

用拇指与四指相对将受术皮肤捏紧提起,同时加以搓捻的复合手法,称提捏搓捻法。常用的有三指提捏搓捻法、四指提捏搓捻法、五指提捏搓捻法。

【操作及要领】

术者坐位或站位,三指提捏搓捻法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着力;四指提捏搓捻法用拇指与食、中、环三指指腹相对着力;五指提捏搓捻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着力。

术者选用三指或四指或五指将受术皮肤夹持捏住,并稍用力向上提起,同时做来回反复匀力搓捻。

可定点反复提捏搓捻,也可沿某段经线或部位边提捏搓捻边缓慢移动。

皮下组织层之间较紧密者,应用本法,开始时可能会引起疼痛,故操作时用力要先轻缓柔和,待适应后再渐渐加重。

本法持续搓捻受术皮肤时,既要保持向上的提捏力,又不宜夹持太紧,以免损伤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初有微痛而后有温热舒适之感。其作用力直接施于全身经络皮部,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途径激发经气而发挥经络系统的联络、调控、防护与祛邪功能,有祛风邪、通营卫之功效。国际流行的结缔组织按摩、神经节段反射疗法、整肤疗法均以此为主要手法。其能提高皮肤代谢功能,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可通过神经节段反谢及体液的调控作用起到广泛的局部与全身防治作用。临床应用可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美容、健康保健等多方面的医疗保健作用。

【技能训练】

在基本掌握提、捏、搓、捻手法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本法人体练习:

1.取攒竹穴或承浆穴,练习定点三指提捏搓捻法。

2.沿四白→颧髎→下关→颊车连线,或颊车→地仓一线练习走线三指提捏搓捻法。

3.取中脘穴或关元穴练习定点四指或五指提捏搓捻法。

4.取巨阙→中脘→神阙→关元一线,沿任脉自上而下练习走线四指或五指提捏搓捻法。

十、提拿法

由提、拿二法复合操作的手法,称提拿法。可分为三指提拿法、五指提拿法。

【操作及要领】

术者坐位或站位,三指提拿法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指面着力,五指提拿用拇指与余四指着力。将治疗部位皮下的肌束、肌腱、韧带或病理性条索状组织夹持拿定,用力提起,同时搓揉,反复操作。

本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步或交替操作;可局部定点反复操作,亦可沿条索组织的长轴,一边提拿,一边缓缓移动。

提拿法,提拿的是条索状组织,朝一个方向搓揉,一次一次地重复搓揉;而提捏搓捻法,提捏的是皮肤,并且是来回反复捻搓,要注意两者着力部位与动作结构的差别。

用力由轻渐重,提拿的着力部用指面,不要用指尖或指甲。

【临床应用】

本法较拿法的上提力大,适用于颈、项、肩、腰、背和四肢筋腱等条索状组织,应用中可起到发汗解表、活血破瘀、解痉止痛、软坚散结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及四肢肌肉酸胀、疼痛、痉挛、麻痹、风湿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在掌握提拿二法的操作要领基础上,按以下步骤在人体上练习本法:

1.在承山穴两侧练习单手定点三指提拿腓肠肌肌束法。

2.在殷门穴两侧练习双手同步定点五指提拿股二头肌肌束法。

3.在肩井穴处练习双手定点提拿斜方肌法。

4.沿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从上而下,练习单手移动提拿法。

5.沿股四头肌,自上而下,练习双手移动提拿法。

十一、滚摇法

术者一手在受术关节施行法的同时,另一手作该关节的摇动手法,使受术关节同时受到摇二法复合作用的手法,称之为摇法。

【操作及要领】

1.颈项部摇法 受术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扶按其前额,另一手沿风府-大椎一线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复缓缓进行往返移动,同时扶额手与之配合使头慢慢前俯或后仰。向上移动动时,使头前俯,颈椎前屈;下移返回动时,使头后仰,让颈椎慢慢后伸。

2.肩关节摇法 受术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一侧,一手握住其腕部,一手在肩部沿肩髃至臂臑一线反复动,同时握腕手缓缓地反复摇动受术肩关节。 

3.腰骶关节摇法 受术者俯卧,术者立于其一侧,一手托住一侧大腿,另一手在腰骶关节处施法,同时托腿手将大腿抬起,使腰骶关节后伸,然后再放下,如此反复进行。

4.髋关节摇法 受术者俯卧,术者立于其一侧。一手托握起一侧大腿远端膝上股前处,一手在臀部髋关节处反复施法,同时,托腿手将下肢反复做外展、内收运动。取仰卧位,在其髋关节前方髀关穴处施以法,同时做髋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

操作时要使受术部位放松,不要紧张,关节的摇动幅度由小渐大缓缓进行,法频率要保持在120~160次/分。

双手操作时,要注意做到双手操作协调同步,要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气。

【临床应用】

本法既有法对关节周围软组织解痉止痛、舒筋活血的治疗功效,又有摇法对关节之滑利松解作用,二者复合,相得益彰。临床常用于颈椎病、落枕、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髋关节炎、弹响髋等病证的治疗。

【技能训练】

在掌握法与摇法的操作要领基础上,按摇法的动作要领反复练习:

1.肩关节外展摇法。

2.颈椎屈伸摇法。

3.腰骶关节后伸摇法。

4.髋关节外展内收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