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08年国家审计署报告


评2008年国家审计署报告

       胡星斗

 

 

1 从2004年到2008年的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部委违规花钱有5种方式:挤占挪用、闲置浪费、违规投资、多报冒领、私存私放,这5种现象那种最不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哪种会直接产生腐败,该如何预防?

 

胡星斗:这五种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危害,挤占挪用、闲置浪费往往牺牲了民生投入,对老百姓造成了直接的危害,对老百姓最不好、最不利;违规投资往往导致国家巨大的损失,对国家整体来说,最不好、最不利;多报冒领、私存私放直接贪占了国家的利益、肥了集体和个人,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性质更恶劣,等同于犯罪。

挤占挪用、闲置浪费、违规投资属于“大腐败”、“广义腐败”、“间接腐败”,多报冒领、私存私放属于直接腐败,必须通过财政集中、严格预算、预算项目不得挪用、强化审计与稽查、取缔预算外制度外收入、加强民主决策、鼓励举报、制定举报人保护法、实行银行实名制等来预防和解决。

 

2  2004年,审计署发布200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被点名的有:财政部、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铁道部。

2005年,审计署发布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被点名的有:财政部、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广电总局。

  2006年,审计署发布2005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被点名的有:财政部、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广电总局。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部,铁道部,发改委,科技部。

    2008年  教育部、中科院  税务总局、广电总局、统计局、质检总局、 商务部、财政部。

     每年都被点名的部委有什么共性吗,每年都有整改措施,为什么每年都会被查出问题,本质原因是?权力机构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

 

胡星斗:被点名的往往是财大气粗、位高权重的部门,如财政部负责数万亿的资金分配,发改委被人称为“小国务院”,权力很大,所以,他们被查出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大。还有一些被点名的是下属部门、机构比较多的部委,如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体育总局,因为资金流量比较大,客观上也更容易出问题。之所以,每年被点名,每年都整改,还出问题,是由于资金的预算约束不强、官员的责任感薄弱、法治观念淡薄、监督与问责的力度不够。

 

3 从每年的整改措施来看,虽然问题比较严重,但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并不多。

2007年度审计发现的117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88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0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006年审计发现的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后,有94人被逮捕、起诉或判刑,17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004年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已有762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这些数字中,2004年的数量比较多,这有什么因素在里面吗?

    其余年份的数字并不多,为什么多是违规不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也不多?

    处罚不力是不是导致问题重复出现的原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胡星斗:2004年确实是中国执法力度最大的一年,2003年孙志刚事件以及萨斯之后中央也加大了对官员的问责力度,所以,2004年被绳之以法的官员比较多。不过,这两年中央各个部门、国有单位都加强了资金的内部管理,通过内部网络部分实现了财政的透明化,这种进步是近年来被查处官员减少的主要原因。当然,目前也的确存在处罚不力、法不责众、执法标准越来越宽松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可以是制定《财政问责法》,确定各个岗位、职位的行为规范细则,依法严格治官。

 

4 从去年开始,被点名的单位越来越少,从而引发了“点名”和“不点名”的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个不点名,好还是不好,或者存在双面意义?如何能做到信息公开有效监督?

 

胡星斗:我认为还是点名好。不点名,就无法有效地促进其整改。既然部委的面子、形象很重要,那么官员们就更应当行为端正、廉洁,维护政府部门的形象。当然,审计署是个得罪人的部门,我对审计署各级干部长期以来的敬业精神和勇气十分敬佩。不点名,对审计署有利,但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于不当和错误还是应当曝光和公开,这样做,想必被点名部委的领导对之也是理解和尊重的。

对于财政资金就是要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多管齐下,才能最大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5 今年的审计发现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293.79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占98%,违法违规问题占2%.违规现象正在逐年下降,是审计风暴产生的效应,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哪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

 

胡星斗: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政府部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比较多,而敢于违法的情况比较少,这说明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审计效应是促成其改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领导干部集体决策制度、行政公开制度、财务透明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内部网络财务监督制度、违法及腐败的严厉惩处制度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管理不规范的根本解决之道是制定公务员行为守则,像我上面所说的确定各个岗位、职位的行为规范细则,狠抓落实,对犯错的公务员该降职的降职,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

 

6 每年的审计报告中都会提到建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个是解决管理不规范的方法吗?可为什么每年完善,每年还在犯?

 

胡星斗:我们的规章制度很多,但落实的少,实施的效果差,而且规章制度都很笼统,往往集体负责,缺乏岗位、职位的个人行为责任细则。另外,我们缺乏独立的对公务员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应当由独立的部门如监察部来评价官员,而不是由上司来评价,这样才能解决管理松弛和不负责任的问题。

 

7 今年还有个新的特点是,审计的这些部门在审计开始前开展了自查自纠,他们自己发现了301个问题,已纠正5.49亿。对自查这一方法,民众是否该相信,该如何监督?

 

胡星斗:先自查自纠也是个好办法,肯定会有一些效果。当然一要防止串通做假账,这种做假账的风气是很盛的,二要警惕审计人员出现怠职,因为自查自纠了,所以有人认为账目只需简单地看看就行了。对于民众来说,可以通过举报以及未来势必立法的财政公益诉讼等来监督自查自纠和公共资金的管理,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等来监督审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