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市论之上
内外交困之下——我们该救谁
关键词:高盛养猪 农业危机 政府救市 股市 制造业
《中国经营报所》报道的“高盛养猪”受到了广泛关注,现将顺序重新排列之后简要摘录如下:
7月份,美国大宗商品价格高台跳水,相应的投资额高达1500亿美元的指数基金开始撤离。中国正在成为资金新的逐利场所。
罗杰斯说:“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高盛近期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
2007年中,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该基金起购点在1万美元以上,将投资定位于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可见中国农业市场存在的巨大机会。”
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农业产业集团宝迪在进行大型私募,德意志集团也参与其中,计划注资金额同样达到6000万美元。宝迪集团的计划是在全国建立十大肉食品工业园,与雨润、双汇三分天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说:“一是国内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二是中国拥有世界几乎最低的劳动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三是价格上涨空间最大,便于包装上市,获取投资题材;四是如果控制该行业,则可以获取持久的超额利润。”
据了解,2007年开始,“生猪期货”已经开始提上我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推出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生猪期货”的推出将可以避免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并加剧行业内的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
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中国的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
德意志银行对一些农业企业的介入,就是希望帮助企业实现海外上市的目标。而高盛则是全资收购养猪厂,其目标可能是要控制某个基础产业链,与传统PE的操作手法有很大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其并不急于退出。
“农业问题或农业危机会把整个金融系统,整个经济体系一并拉下水。而如果换位思考,我们拿着钱到美国,到欧洲去收购他们的农业,根本无法进入。”国际资深投行人士辜勤华说,由于相关的农业保护政策,以及国家良好的农业补贴与福利计划,欧美的农业企业主或农场主几乎没有出售的意向。
“中国农业正处于急缺资金与技术的发展时期,外国投资者看到了机会,首先下手,掌握了资源性产业,除非我们以更高价格买回,否则很难回转。因为美 国、加拿大、法国等国与中国都签有‘保护双边投资协议’,这等于是为他们的投资上了保险。即使我们之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做出调整,也不会溯及既往。”
(《中国经营报》2008年8月4日)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本人将评论与起因分开来说,如下是本人对此事的评论。
一、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寻求政府的出手相救。
1、先说股市:股市面临腰斩的时候,大家呼吁政府去救市,由于QFII与机构投资者已经混迹其中,所以即使救市,数以亿计的中国股市中小散民怕也得不到什么切实的收益,因为被套牢的位置怕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内部证券投资领域,从来都是QFII忽悠中国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忽悠散户股民的。那么随着大量的国际投资者以私募股权的方式介入Pre IPO的项目,而且并不单纯是做上市前就退出的战略投资,而是更贪婪地要获取数以十倍计的溢价股权,并在推高市盈率之后赚取巨额收益。
所以虽然中国不会视股市崩盘不管,但QFII总是首先得到收益的,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关于股市救市的争论,本人在4月12日的《当前幼稚的市场时机,政府是否会救市》文章中已经充分说明,虽然已经过去将近4个月,其中的本质与原理没有改变。
2、再说楼市:当前,某些城市已经面临楼价腰斩之忧,甚至由此出现断供现象,学者易宪容说:“救市只是救房地产暴利模式”,因而是无须去救的。让开发商自生自灭是改革开放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发展所必然产生的阵痛。其实最有效的救市不是出台什么政策,而是要重新审视改革开放的方向。
3、第三说制造业:中国总是以最好的东西卖(送)给别人,特别是在出口商品检测越来越严格,国际对中国制造越来越挑剔的前提下,因此任何出口的东西质量自然是不用挑剔的,至少比自用的要好得多,自给自足的成本才是最低廉的。即使是“出口转内销”的产品,质量都不容质疑的。
同时老外出口的商品却素来都是相对垃圾,价格却是高得离谱,因此,假如限制出口鼓励中国的产品自给自足才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最佳手段,这就需要扶植国内的制造业,不为国外提供廉价的代工。
虽然李副总理在对长三角考察的时候表示,中央不会对当前中小企业的状况坐视不管,但能够做的也仅仅是提高一些出口商品的退税率,比如7月31日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从11%提高到13%,有人当即认为那幅度跟预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大型企业的利益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这不过是中小型企业赖以苟延残喘维持生计罢了。
其实在本人看来,退税本身对已经高涨到近乎失控程度的CPI或许不是什么有效手段,恰恰是中国商品出口太多,进口商品更多来弥补商品的“空虚”,才导致CPI的高涨的。试想,进口的“洋垃圾”与“出口转内销”的国产品,从性价比而言,哪个更高一些呢!
4、再比如农业:那么农业就不需要救吗?
农业已经被冲击得七零八落,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在21世纪这开始的几年间,唯GDP的“政绩论”使得中国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竞赛,引资所带来的开发使得耕地资源的逐渐被侵蚀、惠农政策的杯水车薪使得土地撂荒等农民罢工现象的愈演愈烈。虽然连续五年的大丰收,而且2008年夏粮取得1.2亿吨的成就,但从2008年开始中国已经从粮食的自给自足的国家转变成为粮食进口国,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虽然国际牛奶的价格在2008年的一个季度之间实现了100%的增长,中国的奶农却被伤透了心,万般无奈之下,廉价卖牛甚至杀牛。同时不能不看到,蒙牛之所以取得奇迹般的增长,其背后是有国际资本的支撑的,而蒙牛的发展核心不过是为外资赚取高昂的回报罢了。其实这不应该归罪于蒙牛这样的企业奇迹,而应该归根于政府对养殖与乳业支持政策的不作为。
——商品期货定价权的旁落,从自给自足向进口依赖型国家的倾斜,以及能源危机所造成的汽车跟人争夺口粮(玉米在美国用于加工乙醇的原料,成为石油的替代品)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农业的自主权利在逐步消失。
就如中国在铁矿石、大豆、粮食等大宗商品丧失定价权一样,现在看来,在生猪期货方面,我们依然无法得到定价权,从大豆等饲料到猪肉的受制于人,水电等成本不由自主的飞涨,假如再得不到政策与国有资金的有力支持,那么中国的经济支柱将有全面沦丧之忧。
——国际资本总是跟我们开国际玩笑。
在中国最需要发展的时候,就低门槛地进入中国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在最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投资,实施产业的里应外合策略,于中国出口行业,搭乘中国持续飞速发展的“顺风车”,从而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做个“爱哭的孩子”,貌似在利益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并通过唱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来推高人民币;而另一方面,通过WTO的游戏规则将中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逼到墙角,推高人民币汇率也仅仅是一个策略,实现的是产品倾销、以及资本低成本扩张的霸权与掠夺的效果。
外部是不断高涨的粮食与食品价格,内部是散乱的市场格局。中国这条快速发展的龙,外面是趴附在身上的寄生虫,在吸我们的血;同时内部有蛔虫,吸收我们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内外交困之下,在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与作为基础的房地产业沦丧之后,对外来资本而言,最迫切的入侵不是对服务业的。而是对我们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入侵。
——从股权投资到战略投资,收购之后拿到海外去上市是在用中国农业的概念去资本市场圈钱,并用所圈来的钱来加大控制的力度,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与最高效的使用,这就是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态度,更是外资一贯的手段。对制造业、地产、能源、水务等等都在用这个策略在获取超额回报。
其实外资实际拿出的钱绝对数字并不多,而仅仅是表明一个态度。假如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当中国农业被外资玩弄于股掌之中,外资也就实际控制了中国的神经,当农业这一国脉被控制之后,外资实现了对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实际控制的时候,推高或者打压食品与农产品的价格,对外资而言就是易如反掌的了。中国龙就变成了外资手中的玩偶。就如巨莽被抓住了七寸,在那个时候再去反抗怕已经迟了。
中国在资本上的较量是没有任何劣势的,中国真正的劣势在于领导者的政策倾斜。当中国内部所有方面都需要财政支持,都成了嗷嗷待哺的孩子,而不是独立生活并能够赡养老人的孝子,外部又需要中国为其美好的形象而支付化妆费的时候,中国所需要做的抉择是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取舍问题,是承担责任、维持形象还是还利于民、藏富于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所不同的不过是是否愿意正视现实的问题。
——多哈回合的谈判与半个月前的G8会议一样,最终以破裂,但又留下一些悬念告终,国际势力又将粮食价格高涨的责任推给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实稍微思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谈判仅仅是国际势力针对中国的缓兵之计,为国际资本大肆进入中国农业提供机遇,赢得时间,因为只要谈判没有结束,就留下了希望。那希望就如悬挂在牛眼前的一棵稻草,让牛被牵着鼻子老实耕地,不要多想,中国是牵着牛鼻子的人还是那头被牵着鼻子的牛呢?!
资本与国际谈判已经并一直是列强经济侵略的辅助手段。从中国当初入世谈判到现在的多哈谈判,对国际组织的参与的感觉越来越像是骨鲠在喉了。
但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走到现在这个国际化的不归路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再也无法支撑自己心无旁骛地埋头搞生产了。
在天灾人祸所需要重建的压力下,资源保护就不需要救吗?
为了达到国际标准要求的环保所需要的“碳排放”就不需要政府救市吗?
…………
这些仅仅是国内的因素,假如算上持有美国国债的5000多亿美元,持有“两房”3760亿美元,投资黑石等QDII资金被深度套牢,在开放的中国与国际责任的压力下。我们也要为世界性的粮荒与能源危机承担一个大国推卸不掉的责任。
——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是,当所有方面都需要政府伸手拉一把的时候,恐怕国家就变得忙乱不堪了,特别是在国际与国内同时需要承担责任而又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陷入内外交困的状态。
在内外交困与千疮百孔的情况下——我们该救谁!?
贾春宝
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