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北京奥运中的vip?自然有不同的标准和版本。但不同的标准应该是可以比较的。我以为奥运vip的标准应该是:引全球观众注目折腰,助北京奥运名垂青史者。谁还记得柏林、东京、汉城、悉尼、雅典奥运会上都来了哪些国家的元首?如此看,布什、普京、萨科奇、福田,好像都难以达标。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其他活动的媒介。但媒介不是它自身的属性。各国政要因奥运增加了交往,挺好。外国元首当然是东道国元首的vip。但他们并不是整个奥运的vip 。
北京奥运的vip 应该是:志夺八金的菲尔普斯,隔三差五掏出世界纪录当糖豆嚼嚼的伊辛巴耶娃,吊足了国人胃口、使刘翔不再寂寞的罗伯斯,百米跑道上杀个鱼死网破的博尔特和鲍威尔,令全世界男足球员无地自容的巴西女子玛塔,填补乔丹留下真空的准球王科比,争夺王冠一路打到奥运门前的纳达尔和费德勒,为黄色人种捍卫泳池最后底线的北岛康介,如此这般,名单还可以写下去。我们当然没有忘记国宝刘翔、姚明、郭晶晶……但是按照东方人的礼仪,客人在前,况且vip更流行的意味就是显贵的宾客。
只要这些vip来了,北京奥运便将熠熠生辉,虎虎生威。
政要不来对奥运本无伤大雅,但是政要们常常捆绑本国的奥运选手,屡屡扼杀奥运。据笔者统计,自1896年至2004年的28届奥运会中,共有19届或遭到一些国家抵制,或东道国排斥一些参赛国。普遍认为,卡特是美国几十年来个人品德较好的总统。但他无疑是奥运的罪人。1980年卡特发起,西方诸国与中国共同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一报还一报,四年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同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东西方政治家联手,破坏了两届奥运,埋没了几乎一代运动天才——他们要么是无缘盛会,要么是金牌贬值。大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抵制却没有任何收效可言。
政治家们终于完成了一个认识:捆绑运动员抵制奥运是无效和愚蠢的。且世界舆论也不再允许政治家捆绑本国运动员抵制奥运。政治家的自觉和舆论的压力,都为抗议行为划出了边界。于是大家各得其所。别国政要自有他抗议的权利,但奥运会不会受到冲击了。
明白了奥运的主角和vip是谁,我们就不必介意列强政要是否出席开幕式。那无伤奥运。有外国人说,畏惧北京的空气污染,要戴口罩来京。我们大可不必自觉受辱。如果届时北京空气良好,他蒙面过市,滑稽的是他自己。而如果北京的空气确实糟糕,人家带着口罩来,对我们是必要的压力。外国元首以拒不出席开幕式来表达某种意思,其实与此同理。身体与面子是两件事。身体的伤害不取决于当事人。面子的丢失则不取决于批评者。自身有问题,在批评面前才会丢面子。自身无问题,丢面子的只能是说事者。
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各领风骚,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趋势和特征。政坛有政坛的vip ,体坛有体坛的vip,通吃的vip越来越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