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士。世界银行委托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沿江考察,参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1986年9月至10月,就有36个考察团(国外8个)、800多人次来渝对三峡工程进行考察、了解。在征求这些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意见之后,重庆市也对有关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以求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在1986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综合规划与水位专家组会议上,争论非常激烈。这个组的成员是由13个论证组组长组成的综合组,都是各方面的权威人士,说起话自然格外具有权威性。
1986年12月下旬,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重庆市副市长李长春代表重庆市表现出新的灵活态度,即否定150米方案和160米方案,考虑到170米方案的某些情况,推荐180米方案,达到实现175米方案。杨彪受命发言,用大量数据说明坝顶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第一期蓄水156米的分期蓄水方案,受到水电部重视。
1986年12月30日,钱正英召集领导小组会议,强调重庆新方案能为各方接受,要认真研究。此后,6个方案中仅剩下2个方案即两级开发与分期蓄水方案,供专家组讨论确定。
次年2月,钱正英与国务院三经办李伯宁主任、三峡办黄友若主任一起邀请两省一市负责人沿江考察后返京,在领导小组会议上,她再次强调,这次重庆立了一个大功,重庆的方案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这个方案能为各方面接受,要按这个方案办。
实际上,这个方案就是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的雏形。该方案1987年获重庆市科委颁发的“重庆市首届软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杨彪等有关科研人员获奖金1 000元。
1987年3月中旬,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长联席会议在北京密云水库召开,钱正英主持,共8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重庆市副市长李长春和杨彪。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水位问题,以便向第4次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推荐水位方案。此会集中讨论分期蓄水和两级开发两个方案,从中优选其一上报。
重庆代表受到首先发言的优待,发言时间也特许为40~50分钟,而其他代表仅15~30分钟。各组均作了系统汇报。结果,除一个组(枢纽)认为不应放弃两级开发,一个组(生态环境)同意170米方案外,其余7个组与长办均不同意两级开发,无人再提150米、160米方案。会议后期,9个组与长办均同意分期蓄水方案。
3月20日下午,会议确定了185米坝顶一次建成;正常蓄水位175米;第一期运用水位到156米;移民按160米方案规划,移民线在180米方案回水线以上;第一批机组135米开始发电;156~175米水位移民连续进行,初定为10年(也可能5~6年)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分期蓄水方案,以后论证清楚后有条件时水位还有希望升到180米……至此,重庆方案在专家组长联席会上正式通过。
3月21日,钱正英部长向李鹏、薄一波、王任重、陈子华作了汇报,并确定4月16日召开第4次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审议这次通过的水位方案。
事实上,密云会议从技术上通过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方案,为5年之后的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议案弹响了第一个明丽的音符!
(原载《四川日报》199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