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出土的新姜肥嫩,其味鲜美,


                                              中秋前的新姜肥嫩,其味鲜美

  7点多,走在街上,抬头望天空,说是晴天吧,天空上灰濛濛的;说是阴天吧,东方挂着一个白玉盘似的太阳。晦暗不明的天空,雾气所致吧?秋天早晨多雾。八点半之后,天空大概会呈现今天是一个晴天。年年如此。

  眼看就是中秋了。从邮电局拐上去,在丁字口下方,路边摆放两堆淡黄色佛手状的姜块。佛手手指端部都还带有三寸来长水红色的茎杆。佛指间还夹带着泥土。问多少钱一斤,女摊主说是3元。男摊主正剃除姜块佛指间的泥土。“是新建的还是董店的?”忙着剃泥的男摊主,头也不抬地答曰:新建与董店搭界处的。

  铜官山四周农民惯植生姜,千百年来经营的都是嫩姜。铜官山生姜的上品,出在铜官山南新建和董店两地。种姜是在清明前后,每年临近中秋,新姜就开始出土,并陆续上市。天未亮,农民天从地里拔姜,抖去块茎上的泥土,齐根斩去块茎上细长的茎杆,然后就抢着将出土嫩姜往集市上挑。含水量较大的鲜姜出土后,赊耗大。如头天傍晚拔出,一百斤鲜姜,过一夜,起码就只有九十二三斤了。所以姜农都是天不亮拔姜,然后就急忙去赶早市。农民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也都是会不辞辛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民间有“菜要香,多用姜”的谚语。姜,亦药亦食,被应用甚早,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已有它的身影。它具有祛寒温暖、开胃增食、除腥增味、强身健体的功能,王安石在《字说》中称:“姜能强御百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也是爱吃姜。《论语》中就有“不撤姜食”的记载。

  铜官山地处江南,中秋前出土的新姜肥嫩,其味鲜美,适于鲜食及加工。所以历来被长江下游众多的食品厂酱菜厂所看重。明清时,一到立秋,杨州镇江的酱菜坊,安庆胡玉美就都派人来江南古镇大通,采购新建董店两地的鲜姜。新中国成立后,安庆胡玉美酱菜厂年年都要加工制作一批铜陵鲜姜的制品,供给外交部,供驻外使馆宴请驻在国贵宾时调味。

  1976年时,铜官山四周的农村,还都是人民公社。各生产队拔出生姜,只能卖给乡镇供销社。那两年,生姜就一毛多钱一斤。生姜采收愈早,产量愈低。所以,那些年中秋节前鲜有生姜出土,生产队尽量往后拖,土中的块茎就继续膨胀,可以多卖些重量。但是中秋后由于地温下降,生姜的品味就变差了。那年董店供销社收购价是一毛六。一大竹篮也不过就五六元钱。

  今年大蒜,烂了市,不值钱,山东一带产地仅毛把钱一斤。和32年前铜官山鲜姜的价格差不多。而今年铜官山的生姜,竟能卖到3元一斤了。姜农辛辛苦苦半年,出土的鲜姜能卖个好价钱,谁能不高兴呢?前天在横港江岸菜场,还要3块5一斤呢。

  八九亿农民富裕了,我们国家才真正的繁荣富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