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不断演绎
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前,中国老百姓因为收入低,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积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融意识。我依稀记得小时候从收音机里时不时听到“储蓄光荣”的宣传,节目里也会有一些批评旧观念的新闻,如某某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十几元钱放在坛子里,埋入地下,结果多少年后挖出来都腐烂了……
因为出身在农村,家里日子过得很拮据,也就没有与银行打交道的经历。对于“为什么要参加储蓄?储蓄为什么会有利息?利息又是怎么产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觉得太复杂,不是我等出身和年纪的人搞得清楚的。有的只是对当时集镇中心农行储蓄所的憧憬和向往。森严的门卫、高高的柜台、拥挤的大堂,是孩提时代银行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我们邻居中有人通过将收集来的土鸡蛋、木材、香菇等物资贩往相邻的广东沿海地区,成为人人羡慕的“万元户”。我记得有一位邻家大哥在一次酒喝高时对大家张扬地说:“你们知道我起早摸黑一年赚了多少钱吗?五位数,我在储蓄所的存款达到五位数了。”这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有了五位数的存款,什么都不用做,吃利息都可以过日子了。
时代在进步,吃利息过日子终于变得不现实,同时也被视为“没出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的金融意识开始苏醒,“借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等新观念也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我也逐渐知道了银行不仅仅只是办理存取款的,利息也不是国家平白无故发的补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还有些不同……
1991年秋天,我远离岭南山区来到北京,开始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在这座大学云集的城市中,我如痴如醉地学习金融专业知识,我记得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有着“京城四大侃爷”之称的人大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教授陶湘先生,他所讲的《国际金融》课程是我印象最深的。尽管他每年只是来我们学校为民大学子举办一次免费讲座,但他那通俗易懂的授课使我更加热爱金融这门学科。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南太湖畔的这座江南秀丽小城,成为所在地金融系统的一员。我很庆幸我参加工作的13年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亲眼见证了所在地农村信用社从不良资产超过50%、亏损数亿元到如今的不良资产低于3%、盈利数亿元的惊天大逆转;亲眼见证了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统天下”到如今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村镇银行“诸侯割据、相互渗透”;亲眼见证了银行部门“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到如今的笑脸相迎、热情服务、主动营销;亲眼见证了从提供单一的存取汇业务到如今的存取汇、银行卡、网上银行、理财服务等传统与现代金融工具的并重,
过去的三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银行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衙门”,而担当起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财富顾问,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银行了。从这一点来看,银行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展望未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相信我们的银行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老百姓的金融生活增添更多的亮点,演绎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