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们也习惯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晚会。可教师节晚会几年看下来,我又有了一些后怕,这台晚会太喜欢用煽情的手法了:讲述故事的同时,带上煽情还好一些;最要命的是,点上了教师,为了煽情就无所顾忌地把话题扯开了去,不把观众煽个泪流满面、煽个泣不成声,就不罢休。好像这样才叫感动,好像让观众大哭一场才是这台晚会的目的。作为一个老教师,我当然很关注这一年里唯一的教师主题的晚会了;可是另一方面,就像人们对有些蹩脚的相声所作的感言那样:本身说词并不好笑,却硬逗人笑,同样的道理,硬作戏逗着人哭也是同样地让人难受。以前的教师节晚会已经给我这种导向的深刻感受了,昨天在看这档晚会的时候,我再次浓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刻意悲情的效果。
晚会上,说到了发生在四川绵竹东汽中学大地震中的故事。这个中学的高三五班,原本有39个学生,其中21个在大地震中遇难了。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有关大地震的报道中,已经看到的很多了。18岁的青春年华,顷刻之间就香消玉殒了,这让生者非常地伤心。就故事本身来说,是非常感人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可是,我看完这段故事之后却不解:这段描写和教师节的关系是什么呢?晚会在重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专门把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请到了现场,18位学生和班主任在现场抱头痛哭,央视所要的那种悲情的气氛被浓浓地渲染出来了。我想,如果这个故事和这种讲述,是在有关大地震的主题晚会上出现的,那无疑是很成功的;可是,这种表现放到了教师节晚会上,就不是很切题了。这就像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的时候常有的那种思路:再动情地诉说,再精致地描写,一旦脱了题,就都没有意义了。央视不可能不知道晚会节目扣题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又舍不得那偏题后的煽情效果。
这段悲情戏并没有就此打住,班主任和同学们抱头痛哭之后,又请出了校长,接着煽下去。校长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了,晚会用很多画面表现校长的女儿是多么的品学兼优;校长女儿的女班主任流着泪说:校长女儿是上北大、清华的料。又一次跑题了。在我看来,有关校长女儿遇难的感伤,和她的人品才华没有太多的联系。我认为: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而并不是说因为校长女儿品学兼优,她的学习成绩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她的死就特别可惜。强化她的学习优秀,好像在说:成绩一般的学生,不是那么品学兼优的学生,死了就不可惜了。我非常反感将人的生命划分档次的做法,我想,所有的父母,不管他的孩子人品相貌如何,也不管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更不管他的孩子是不是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孩子的早逝,对父母的打击,都是一样的沉重和一样的残忍。编导这样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非常地遗憾!另一方面,校长的妻女在大地震中的遇难,和教师节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年的特殊之一是地震,也因此,教师节晚会中不能不写地震中的人和事。但是,应该怎么写呢?编导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来自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教师个人的悲伤和教师职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因此,做这样的情感移植,只能让观众感到矫揉造作;也让我们在看到了太多有关大地震中的悲情故事之后,产生了感动上的疲劳。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见多识广了,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了,还希望编导们能够在倒出半桶水的时候,自己先有一桶水,否则,给人七拼八凑或是黔驴技穷的感觉,就难免怡笑大方了。
同样的矫情效果也出现在另一大段的讲述中。一对来自于吉林的教师夫妻,在边远的农村任教二十多年,他们唯一的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现在生活在新加坡。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编导专门把他们的海外女儿请了回来,并让她和歌唱家阎维文合唱了一曲《母亲》。我觉得这像是在庆祝母亲节而不是教师节,我看不出这对教师夫妻的海外女儿被请到现场唱《母亲》之歌,和教师节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并将孩子培养成高学历的人才,对边远地区的父母来说很不容易,那不是教师节的话题了;如果说,这对夫妻在边远的农村,简陋的教育环境中工作了一辈子,这种颂扬和他们海外女儿回来探望父母、感谢父母又有什么联系呢?再者说了,在新加坡工作的女儿如果想探望父母的话,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和每年寒冬腊月时节,民工们排几天几夜的队求购一张车票回家探亲,相比来说,前者要容易得多了,也因此,不会让我有更多感动的。至于说在边远的农村任教,我想:我们这个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国家,如果还有很多地方有那种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极其简陋的教师,那种需要教师用奉献精神支撑和坚守的学校,那是在颂扬教师呢,还是在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发出质疑呢?
除了这两大段戏的偏题和矫情以外,晚会上的一些小节目也让我觉得太粗糙了。濮存昕出场读一份灾区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他居然之前完全没有准备,短短的一封信,他读得结结巴巴的,而且好几个地方都读错了。参加教师节晚会,这种全国教师都很关注的晚会,身上有着多顶光环,多项荣誉的濮存昕,是不是太随便了?作为爱心大使的濮存昕,希望能够对教师有更多发自内心的爱心,认真准备上教师节晚会这样的节目。如果一方面顶着爱心大使的荣誉,一方面又显然是在敷衍教师,那就会给教师们以作戏的感觉了。作戏对濮存昕来说是他的职业,但是,也要看在什么场合了。
这种带着敷衍的情绪走上教师节晚会的表演者还有于丹。看得出,她昨天那件衣服和为了配衣服而挂上的项琏手琏,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然而,很遗憾,她是以那所著名大学的副院长加博导的身份走上晚会的,而不是以一个艺人的身份出演晚会的,我希望于丹能够注意到她的身份和她的表现之间的对位。她一上来,就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说一个小姑娘在被子里打着手电做十字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她应该懂得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一个人如果在被子里用一只手打手电,她能用另一只手做十字绣吗?之后,她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天使折断翅膀的故事,但讲着讲着,她就太随意了:先是说学生是在人间折断了翅膀的天使;后又说教师是折断了翅膀的天使。这种比喻是否恰当,我不想在此做更多地分析,我更希望于丹在教师节晚会这种重要的场合,作为全国的教师代表,更多地展示教师的智慧和风采;可是,作为大学教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于丹昨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我感到她更像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们国家的教育界,特别是教师界,有很多的问题都没有理顺,也有很多新的现象需要做理智和深刻地分析,而于丹经常给我们以花好月园的童话般的感觉。
主持人朱军还是那样,当他感到需要表现出悲伤的时候,故事还没说,他就会立刻作出抑制不住悲伤心情的样子,紧紧地抿住嘴,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了似的。我想提醒他的是:这种表情,女主持人如果做出来会更自然一些;作为男主持,不要动不动就是一副哭腔。
印象深刻的,还有赞助晚会的光明集团:一方面,光明商标极其夸张地打得晚会演播厅满地都是;另一方面,那位声称做过多年教师的光明总裁,装模作样地说他将来也许还会再去做老师。
央视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自以为是地协调精神推崇和商业利益的关系,多年的训练,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了:一方面,他们抓着几台主题晚会,高唱着精神的颂歌;另一方面,上下各色人等又不会忘记在把感动状留给观众的同时,把自己的钱包装满了。
晚会上,说到了发生在四川绵竹东汽中学大地震中的故事。这个中学的高三五班,原本有39个学生,其中21个在大地震中遇难了。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有关大地震的报道中,已经看到的很多了。18岁的青春年华,顷刻之间就香消玉殒了,这让生者非常地伤心。就故事本身来说,是非常感人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可是,我看完这段故事之后却不解:这段描写和教师节的关系是什么呢?晚会在重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专门把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请到了现场,18位学生和班主任在现场抱头痛哭,央视所要的那种悲情的气氛被浓浓地渲染出来了。我想,如果这个故事和这种讲述,是在有关大地震的主题晚会上出现的,那无疑是很成功的;可是,这种表现放到了教师节晚会上,就不是很切题了。这就像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的时候常有的那种思路:再动情地诉说,再精致地描写,一旦脱了题,就都没有意义了。央视不可能不知道晚会节目扣题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又舍不得那偏题后的煽情效果。
这段悲情戏并没有就此打住,班主任和同学们抱头痛哭之后,又请出了校长,接着煽下去。校长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了,晚会用很多画面表现校长的女儿是多么的品学兼优;校长女儿的女班主任流着泪说:校长女儿是上北大、清华的料。又一次跑题了。在我看来,有关校长女儿遇难的感伤,和她的人品才华没有太多的联系。我认为: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而并不是说因为校长女儿品学兼优,她的学习成绩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她的死就特别可惜。强化她的学习优秀,好像在说:成绩一般的学生,不是那么品学兼优的学生,死了就不可惜了。我非常反感将人的生命划分档次的做法,我想,所有的父母,不管他的孩子人品相貌如何,也不管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更不管他的孩子是不是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孩子的早逝,对父母的打击,都是一样的沉重和一样的残忍。编导这样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非常地遗憾!另一方面,校长的妻女在大地震中的遇难,和教师节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年的特殊之一是地震,也因此,教师节晚会中不能不写地震中的人和事。但是,应该怎么写呢?编导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来自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教师个人的悲伤和教师职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因此,做这样的情感移植,只能让观众感到矫揉造作;也让我们在看到了太多有关大地震中的悲情故事之后,产生了感动上的疲劳。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见多识广了,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了,还希望编导们能够在倒出半桶水的时候,自己先有一桶水,否则,给人七拼八凑或是黔驴技穷的感觉,就难免怡笑大方了。
同样的矫情效果也出现在另一大段的讲述中。一对来自于吉林的教师夫妻,在边远的农村任教二十多年,他们唯一的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现在生活在新加坡。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编导专门把他们的海外女儿请了回来,并让她和歌唱家阎维文合唱了一曲《母亲》。我觉得这像是在庆祝母亲节而不是教师节,我看不出这对教师夫妻的海外女儿被请到现场唱《母亲》之歌,和教师节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并将孩子培养成高学历的人才,对边远地区的父母来说很不容易,那不是教师节的话题了;如果说,这对夫妻在边远的农村,简陋的教育环境中工作了一辈子,这种颂扬和他们海外女儿回来探望父母、感谢父母又有什么联系呢?再者说了,在新加坡工作的女儿如果想探望父母的话,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和每年寒冬腊月时节,民工们排几天几夜的队求购一张车票回家探亲,相比来说,前者要容易得多了,也因此,不会让我有更多感动的。至于说在边远的农村任教,我想:我们这个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国家,如果还有很多地方有那种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极其简陋的教师,那种需要教师用奉献精神支撑和坚守的学校,那是在颂扬教师呢,还是在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发出质疑呢?
除了这两大段戏的偏题和矫情以外,晚会上的一些小节目也让我觉得太粗糙了。濮存昕出场读一份灾区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他居然之前完全没有准备,短短的一封信,他读得结结巴巴的,而且好几个地方都读错了。参加教师节晚会,这种全国教师都很关注的晚会,身上有着多顶光环,多项荣誉的濮存昕,是不是太随便了?作为爱心大使的濮存昕,希望能够对教师有更多发自内心的爱心,认真准备上教师节晚会这样的节目。如果一方面顶着爱心大使的荣誉,一方面又显然是在敷衍教师,那就会给教师们以作戏的感觉了。作戏对濮存昕来说是他的职业,但是,也要看在什么场合了。
这种带着敷衍的情绪走上教师节晚会的表演者还有于丹。看得出,她昨天那件衣服和为了配衣服而挂上的项琏手琏,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然而,很遗憾,她是以那所著名大学的副院长加博导的身份走上晚会的,而不是以一个艺人的身份出演晚会的,我希望于丹能够注意到她的身份和她的表现之间的对位。她一上来,就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说一个小姑娘在被子里打着手电做十字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她应该懂得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一个人如果在被子里用一只手打手电,她能用另一只手做十字绣吗?之后,她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天使折断翅膀的故事,但讲着讲着,她就太随意了:先是说学生是在人间折断了翅膀的天使;后又说教师是折断了翅膀的天使。这种比喻是否恰当,我不想在此做更多地分析,我更希望于丹在教师节晚会这种重要的场合,作为全国的教师代表,更多地展示教师的智慧和风采;可是,作为大学教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于丹昨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我感到她更像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们国家的教育界,特别是教师界,有很多的问题都没有理顺,也有很多新的现象需要做理智和深刻地分析,而于丹经常给我们以花好月园的童话般的感觉。
主持人朱军还是那样,当他感到需要表现出悲伤的时候,故事还没说,他就会立刻作出抑制不住悲伤心情的样子,紧紧地抿住嘴,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了似的。我想提醒他的是:这种表情,女主持人如果做出来会更自然一些;作为男主持,不要动不动就是一副哭腔。
印象深刻的,还有赞助晚会的光明集团:一方面,光明商标极其夸张地打得晚会演播厅满地都是;另一方面,那位声称做过多年教师的光明总裁,装模作样地说他将来也许还会再去做老师。
央视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自以为是地协调精神推崇和商业利益的关系,多年的训练,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了:一方面,他们抓着几台主题晚会,高唱着精神的颂歌;另一方面,上下各色人等又不会忘记在把感动状留给观众的同时,把自己的钱包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