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負責人披露上半年國內有6.7萬家以上規模企業出現倒閉後,如加上發展遇到困難企業,發展困境企業總數更是觸目驚人,其中以中小企業所遇困難最為明顯。有關中小脫困話題報導屢見報端,一再成為社會公眾聚焦熱點話題。雖則社會關注熱情的確可嘉,儘管開出了一系列具體針對醫治中小企業發展困境良方,但是無論從其歷史根源分析、還是具體建議的實際科學性都依然存有具體商榷之處。本報記者通過採訪,深感國內中小企業發展脫困應突破兩大瓶頸。
市場體制如何充分發揮作用
自從去年8月發生信貸危機以來,世界發達國家消費需求遭到縮減,美元匯率一路下跌,人民幣匯率不斷創高,國內《勞動法》因頒佈實施,企業勞動力成本再次遭到提高,國際原材料價格走高對於國內企業發展雪上加霜,等等諸如此類,無疑都是不爭事實。無論企業承認市場機制作用存在與否,一國企業發展都要接受此考驗,同樣一國經濟發展也要面對此挑戰,當然目前國內企業發展所遇困境,自然都是市場機制綜合作用的使然。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
中小企業資金缺乏、緊張也本次發展所遇困境表現。在新一輪以治理國內流動過剩為主要宏觀調控目標下,國內央行通過提高商業銀行基準存貸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票據等辦法來回收流動性過剩,自從去年來已發揮得淋漓盡致。目前,國內除地震災區外,各地區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高達17%,如以每提高1%的存款準備金率回流社會資金4000億元標準計算,央行僅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項措施,已經回籠社會資金總額足以達68000億元。何況加上發行的大量票據和銀行視窗的指導作用,銀行已經遇到沒有過多閑餘資金用於企業信貸支出處境。儘管國務院通過紅頭文件頻頻下達鼓勵銀行金融信貸機構放貸中小企業,但具體效果依然欠缺明朗。截至7月份,央行統計顯示,以私營企業和個體貸款總額1396億元為例,實際在各項貸款總額54541億元中占2.55%,假如按照國家工商總局2006年底統計3070家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總數來看,中小企業出現融資困難更能說明一切,對浙江中小企業密集的部分城市出現地下錢莊高利息貸款現象,自然不足為奇,對更有甚者某企業主因高利息逼迫選擇輕生,自然也在情理預料之中。在國內地方融資信貸機構與國家金融機構市場監管博弈下,8月15日央行首次提出建議:給民間信貸合法地位,並適時推出《放貸人條例》,至此在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後實現又一次金融突破,再加上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傳出建立國家中小企業銀行消息,可以預計未來中小企業融資將有更為改觀性的突破進展。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銀行收緊中小企業貸款根源在於,商業銀行本姓“商”,自然要採取市場化的商業運營模式,主動承擔商業運營風險在所難免。由於目前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不健全,銀行很難綜合衡量部分中小企業具體經營風險,控制發放信貸資金,自然成為必然。要改變目前國內目前企業融資的實際現狀,建議金融監管當局可通過市場實際運作方式鼓勵一些金融信貸機構負責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再度適當降低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信貸機構門檻,增加專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機構數目,進而從資金趨緊根源解決問題。另外,在信貸市場上也可通過按照央行規定貸款利率上限浮動方式鼓勵銀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必要時央行銀監會監管層可通過具體監督方式引導銀行用於中小企業貸款資金。如此,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有可打破改觀,國內金融機構市場機制運營趨勢將會更趨於明朗化。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秘書長席建國接受採訪表示,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發展所遇困境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導致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匱乏所致。儘管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已被中央政府放在重要戰略高度,並一度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裏予以特意強調提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但從具體的實際效果看,仍然有待於操作的大空間。目前,國內部分省市針對企業發展現狀,通過採取“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辦法應對自主創新,本來做法似乎並無錯誤可談,但把企業的創新轉型發展過於注重產品技術創新上,顯然是對“自主創新”認識上的片面誤區。其實,自主創新應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應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等。但從社會實際要實現創新,必需有必要的資金予以支持,但目前國內在資金支持上依然缺乏來源管道,其主要緣由在於社會民營資本不能在市場機制條件下進行發育成長,問題關鍵在於運作監管上依然過於嚴緊,最終導致目前結果,尤其與世界先進發達國家地區存在明顯差距。儘管國內監管當局已經或在逐步放開監管,但實際上國內依然有很多領域與民營資本市場投資無緣,其中典型代表如《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非公三十六條” ,儘管政策出臺初衷是為發展民營經濟,但實質卻是非公民營經濟發展的設限。但從國內長期政策改革發展趨勢來看,社會民營資本按照市場模式運作的自身處境正在改觀,民營企業自身地位並逐步得以提高。市場機制顯然已使當前國內監管政策層面臨重大挑戰,同時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能否持久的關鍵所在。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企業的文明發展底線如何設置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完全作為競爭主體出現,一方面企業自身獨立性的發展條件必須具備,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企業在競爭中因難免面臨“優勝劣汰”結果,政府自然為淘汰企業提供必要生存條件也同樣重要。但在培養企業自身真正獨立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上,當前在設置國內企業文明發展底線上,國內政府正遭遇困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秘書長席建國表示:在營造企業發展空間環境上,政府應該放開不必要設限,各類不同所有制企業應在同一國民待遇政策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其中革除民營企業發展限制即是重中之重話題;企業在早期發展成長期,給予必要政策支援,對國內中小企業發展來說尤為迫切需要,國內政府應在中小企業增加必要資金支持管道和減少中小企業自身經營成本負擔等問題上多做工作,比如通過市場作用讓民間資金調動起來成立一些類似於美國式“毛細血管銀行”來專注對中小企業從事風險投資服務,如此來可有多方收穫,既可支援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又可減少國內銀行不必要的壞賬,同時也可塑造社會創新良好環境氛圍;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國內經濟發展上結構失衡問題,必須在擴大內需上多做工作,儘管國內已採取了多項政策措施試圖擴大內需,但應從根源上採取措施才能取得實際成效,比如縮小國內貧富差距、增加基層人群就業機會和實際可支配收入,進而能增加此類人群的消費支出,國內內需一旦擴大起來,中小企業自然得以必要市場需求支援。據悉,過去國內政府為此採取了諸多政策措施,但實際明顯收效依然緩慢甚微。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古語有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恰好,當前國內企業發展所遇一切困難,最好解決辦法就是讓企業具備“自力更生”能力才是最為關鍵。
詳見《經濟導報》3085期
標題地址:
http://www.jdonline.com.hk/magazine/list.php?ezz_year=2008&ezz_qihao=35&ezz_code=jjdb&submit=go
文章鏈結位址:
http://www.jdonline.com.hk/magazine/detail.php?ezz_id=1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