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
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是必经之路
王总是一家国有建筑企业的老总。最近峰回路转,将近50之际,获得了一个职业发展的好机会,让他十分兴奋。
原来是近年钢结构行业发展迅速,总公司期望能够整合旗下钢结构企业和建筑安装公司的钢结构业务,指派王总担任钢构业务的负责人。为了从一开始就摆脱国有企业的弊端,总公司还特意将新钢构公司设法注册为中外合资企业。王总感觉到,摆脱国有企业的固有束缚,又能从事钢结构行业这样的新兴行业,机会来了。
可是,在筹办中,王总却犯愁了。
既然是新公司,就不希望形成原来国有企业那种人浮于事,也不期望四平八稳,王总期望能够形成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更期望高级管理人员能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便奋起追赶行业龙头。可是,这样一来, 到底该配多少员工,这些奋战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该如何安排回报,王总一下子失去了参照标准。走访了几家企业,不论是人员编制,还是高管薪酬,差距很大。王总担心参考性差,同时也难以服众,无法摆平部门间利益。毕竟,现有的筹办处员工都是国企的老员工,必须照顾他们的感受和习惯。
于是王总怀着试一试的想法委托人力资源部张经理先提出个方案。谁料张经理的回答让他有启发但是又陷入困难。
张经理回答说,这些问题都非常容易解决。人员编制、高管薪酬的确定,理论上该怎么操作,大家都知道,关键有行业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作支撑,就能够按照市场水准比较公平的确定。因为是针对整个行业的数据统计结果,比较公平,有足够的可靠性,就可以克服个别或者少量企业参考性不足的问题。
王总得到很大启发,但是他又犯愁:统计数据如何的来呢?
张经理的回答让王总再一次紧张起来。张经理说,公司自己组织统计,对于公司来说,一是没有相关的人才,不够专业,第二个工厂投产期临近,来不及,第三,难免自己做的统计结果,容易在内部引起纷争。
张经理话锋一转,说,也许市面上有些调查公司或咨询公司有相关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委托他们进行。
王总于是安排张经理去接洽寻找这类公司。
然而结果让他们所有人都大喜过望。他们找到了上海的一家公司,专门提供此类统计数据,而且非常专业,提供按照行业分类的数据,各类数据从企业性质(如国有,民营等)、地区(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等)、企业规模大小(如营业收入)等方面对数据加以区分,提供了行业平均值、90分位值到10分位值的数据,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询相关数据,按照该公司提供的案例示范过程,即可做出科学可靠的人力资源规划、高管薪酬和员工敬业度调查等工作。
参考该公司的案例示范,根据王总的指导,张经理很快制定出高、中、低三套方案供公司高层选择。
以中等配置方案中,人力资源规划中的总人数确定过程为例,张经理
1)第一步:确定未来数年(2008-2010)的战略目标或者产能/产值规划。张经理拟定中等方案分别是4亿元,6亿元,8亿元(张经理选定以产值指标计算,产能指标作为参考);
2)第二步:根据公司历史数据和行业统计数据,确定劳动生产率。张经理根据公司“以规模求地位”的战略定位,选定“人均营业收入” 为劳动生产率指标。在该公司的报告中查询,查询条件是 “劳动生产率—人均营业收入—民营企业—华东地区—
人均营业收入:
企业性质 |
|
|
营业收入规模 |
||||||||
|
民营 |
单位 |
元 |
所有规模 |
18亿以上 |
18-5亿 |
5-1.5亿 |
0-1.5亿 |
|||
|
华东 |
平均值 |
Mean |
627034 |
616299 |
680304 |
1120876 |
176908 |
|||
|
|
90分位 |
90P |
1085826 |
897086 |
2857143 |
3333333 |
432900 |
|||
|
|
75分位 |
75P |
675308 |
897086 |
675308 |
1666667 |
283688 |
|||
|
|
50分位 |
50P |
437803 |
632996 |
600000 |
500000 |
158730 |
|||
|
|
25分位 |
25P |
283688 |
471698 |
411434 |
598131 |
89316 |
|||
|
|
10分位 |
10P |
119048 |
388366 |
200000 |
500000 |
50000 |
|||
备注:为保护版权,表格中的数据已做处理,仅供参考
3)第三步:核定员工总数。按照公式:
进行计算,分别得出未来三年员工总数为:
步骤一:确定员工总数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确定员工总编制/总规划 |
规划产值(营业收入,亿元) |
4 |
6 |
8 |
规划人均产值(营业收入,万元) |
400000 |
450000 |
500000 |
|
员工总数(人) |
1000 |
1333 |
1600 |
注:
1. 为保护版权,表格中的数据已做处理,仅供参考;
2. 规划产值根据公司战略计划确定。还可以采用人均营业利润、人均产能等其他指标;
3. 规划人均产值根据同行业标杆和公司自身历史水平确定。同业标杆数据查询《钢结构企业人力资本报告》得到;
4. 员工总数=规划产值/人均产值。
张经理还通过产能数据进行计算验证和调整。至此,中等配置方案员工总数确定完毕。
接着,张经理还通过类似方法,
1)根据该公司报告中管理人员比,确定了管理人员总数和生产人员(包括辅助生产人员)总数;
步骤二: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确定管理和非管理员工总编制/总规划 |
管理员工比 |
75.0% |
79.0% |
79.0% |
管理人员数 |
250 |
280 |
336 |
|
非管理人员数(即“大业务”人员) |
750 |
1053 |
1264 |
注:
1. 为保护版权,表格中的数据已做处理,仅供参考;
2. 管理人员比=管理人员总数/员工总数,其中管理人员不包括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人员;
3. 管理人员仅包括高层管理和职能管理人员,不包含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
4. 非管理人员,即大业务人员,包括销售、生产人员(制作安装)、质量、安全、设计、技术等。
2)根据生产人员结构比例,确定了生产人员(制造、安装),以及技术、质量、安全、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等规划;
步骤三:确定细分类别和层级总数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分别确定管理和非管理员工职能种类或工种。 |
市场销售比 |
4.5% |
4.5% |
4.3% |
市场销售人员总数 |
45 |
60 |
69 |
|
生产人员比 |
75.0% |
75.0% |
76.0% |
|
生产人员总数 |
750 |
1000 |
1216 |
|
技术人员比 |
11.0% |
11.0% |
11.0% |
|
技术人员总数 |
110 |
147 |
176 |
|
质量安全人员比 |
1.0% |
0.9% |
0.7% |
|
质量安全人员总数 |
10 |
11 |
12 |
|
项目经理比 |
5.3% |
5.3% |
4.4% |
|
项目经理总数 |
53 |
71 |
70 |
注:
1. 为保护版权,表格中的数据已做处理,仅供参考;
2. 某类人员比,是指某类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3. 比例数据查询《钢结构企业人力资本报告》得到。
3)根据职能配比,确定了财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IT人员规划;
步骤三:确定细分类别和层级总数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管理类一般有: |
财务会计审计比 |
2.61% |
2.61% |
1.61% |
财务会计审总数 |
26 |
35 |
26 |
|
人力资源管理比 |
1.09% |
0.85% |
0.85% |
|
人力资源管理总数 |
11 |
11 |
14 |
|
计算机网络管理比 |
0.78% |
0.64% |
0.64% |
|
计算机网络管理总数 |
8 |
9 |
10 |
注:
1. 为保护版权,表格中的数据已做处理,仅供参考;
2. 财务会计审计比,是指财务会计设计系列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人力资源和IT人员相同;
3. 比例数据查询《钢结构企业人力资本报告》得到。
4)根据高层比确定了高层管里人员。中层即为各部门负责人,一般为1人。
步骤三:确定细分类别和层级总数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3)按层级分类: |
高级管理人员比 |
1.9% |
1.9% |
1.7% |
高级管理人员总数 |
19 |
25 |
27 |
5)误差分析和处理
步骤四:成果验证和调整 |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规划员工总数 |
— |
1000 |
1333 |
1600 |
实际分配总数 |
— |
1032 |
1368 |
1620 |
剩余数量 |
— |
(32) |
(35) |
(20) |
差异 |
— |
3% |
3% |
1% |
最后,将所有的实际非配给各类人员的总数加和,发现超出规划员工总数,2008、09、10三年分别超出32人、35人、20人。经研究,发现是应用查询数据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高了分类应用数据的标准导致。
但所有的误差均不超过5%,在许可范围内,规划数据予以采用,即将员工总数定为实际已分配数,2008、09、10三年总数分别为1032,1368和1620。
按照高、中、低三档,张经理同时分析了其利弊、战略匹配性和实现方案所需要公司付出的努力和资源需求。
公司高层集体听取张经理的方案汇报后,讨论选取了中配置方案。王总开心的说,没想到张经理把复杂的事情,科学的分解成标准化、可衡量的流程和步骤,同时以区区数万元外购报告的代价,完成了公司三件重要的工作,一石“三”鸟,保证了投产期,值得全公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