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引爆楼市升级
后奥运经济不允许衰退,房地产走势向好(五)
当中国城市化进程以锐不可当之势到来的时候,万物萌生新的气息,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川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城市化与楼市的博弈正在以就业为能源的裂变中震撼引爆。
奥运会使中国彻底走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外因的驱动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使得后奥运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中国楼市也将会在经济的推动下向好发展。
我们任何对经济与楼市走向的判断都不应是凭空而来的,回顾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再看一下,8月19日16:46分,摩根大通发布的“中国政府正酝酿4000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用于减税、稳定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臆测消息,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楼市的合理回归都将伴随着后奥运时代而加速到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引爆点——城市化。
1、
在世界各地,一国的经济由落后到发达的过程,无一不是城市化的过程,其显著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比如目前的英国,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该报告发布时的37%(世界银行的统计是不到30%)升至本世纪中叶的75%,每年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这还不算期间增长的人口)。
在世界各地,一国的经济由落后到发达的过程,无一不是城市化的过程,其显著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比如目前的英国,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该报告发布时的37%(世界银行的统计是不到30%)升至本世纪中叶的75%,每年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这还不算期间增长的人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10%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展望未来,中国至少可以取得同样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可以肯定会持续发展,则同时有一件事也是比较肯定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大量的农民会进城市成为市民(农民工平时在城市打工,节假日或农忙时回农村,就不算是城市人口。)那嚒就要在城市中拥有住房,由此而引发住房的刚性需求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实,收入与房价的博弈!这一问题,必将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解决。因为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变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推算,转移两亿左右的农民,会使耕地增加大约1800万亩;它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2、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特别是奥运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所需要做的一系列调整,城市化义无反顾的担纲起了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坚固楼市刚性需求的责任和使命。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之一;
城市化,是对中国GDP贡献的核心力量之一;
城市化,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渠道之一;
城市化,是直接让民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就业的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后奥运经济加速发展的高效途径之一;
城市化,是楼市稳健向好发展的动力之一;
……
城市化,是对中国GDP贡献的核心力量之一;
城市化,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渠道之一;
城市化,是直接让民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就业的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后奥运经济加速发展的高效途径之一;
城市化,是楼市稳健向好发展的动力之一;
……
城市化与楼市以就业为引线的博弈将在后奥运时代引爆……
1978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从1980年至1995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4.2%,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也一并进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快车道。
1985—1996年,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它在农村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创造了1/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吸收了1.2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此同时,它还带动了中国县域经济和建制镇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约1.7亿的农村城镇人口,小城镇的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大特色。
2000——2010年,如果按城市化率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计算,即从2000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5%,这意味着每年将新增城市人口约2000万人。2008——2010年,要吸纳至少4000万劳动力就业,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产生的需求是巨大的、不可限量的。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试验区,这正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伟大举措。而中部地区恰恰是人口密集但收入相对较低的地方,所以提高人均收入也成为新型城市化进城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同时“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会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增加。
3、
无论是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还是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结果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缩小,房地产业最终会逐渐萎缩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就象现在的欧美国家一样,房地产业的市场规模基本是平衡的。在楼市合理回归到稳定健康发展状况的大势下,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升级,必将推动就业,增加楼市刚性需求,进而,推动楼市向好发展。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楼市本身也在变化,抛开楼市自身的产品结构、市场细分、价位理性的因素不谈,单就城市化与楼市本身而言,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城市化与楼市必须找到平衡点才能够和谐发展,而恰巧就业成为二者的中间过程和衡量指标。
可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吸纳劳动力就业成为城市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相对速度远超与第一第二产业,这无疑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若能够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把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则可增加9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讲将大大缓解。
房地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可以带动数十个产业链发展的事实,恰恰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因此仅仅从吸纳劳动力就业这一点来看,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必将是稳健而向好的。
即便,中国经济和楼市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但是房价与收入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化在扩张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增强就业弹性、完善就业体系的同时,人均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减少了房价与收入的差距,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必然会推动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房地产又与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较快的经济发展与快速的城市化,必然作用于中国楼市,中国经济总体良好,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稳健,中国房地产业必将向好发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