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关村将走向何方?


  -- 我在国务院“中关村联合调研组”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9月18日上午,我受邀参加了由国务院相关人员组成的“中关村联合调研组”在新大都饭店召开的专家座谈会。

 

     “中关村联合调研组”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北京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对中关村进行专题调研,以全面总结20年来中关村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目前制约自主创新的问题和困难,谋划中关村园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研究起草国家指导中关村园区未来发展的政策文件。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梁桂、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王云霏、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处长杨跃承、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李莉、科技部政策体改司政策处处长苏靖等领导;与会的专家有原北京市科委主任邹祖烨、原国家外专局局长马俊如、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中科院政策所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胜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系主任高建、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高新技术专业组副主任谭邦佳、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参加座谈会的还包括中关村联合调研组的其他成员以及中关村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

     我在座谈会上主要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关村是中国走向新经济的核心区域;第二,为区域政策呐喊;第三,中关村在未来应该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第四,关于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下是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一,中关村是中国走向新经济的核心区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中国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应对了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取得了优势,这些都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为什么呢?可以说,中关村一开始就没有走传统的道路,一开始就是走创业、孵化、集群这样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恰恰是新经济道路,也恰恰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时代的要求。我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庆祝活动,我们跟农村包产到户、城市国有企业改革都不一样,那都是中国独特的体制内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不能说你跟上了这个时代,也不能说明你站在了全球化的顶端。可以说中关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巨大突破,也是让中国人增强信心的一个重要区域。

     第二,为区域政策呐喊。最近这几年,发改委甚至科技部把区域政策都给否定了,现在所有的政策都是以产业政策为主,认为应该逐步取消区域政策,对所有的企业应一视同仁,我觉得这是大错特错。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有了区域政策。换句话说,中国的成长诀窍是什么?诀窍就是中国有几千个产业集群,而这些产业集群在全世界的产业集群中都是独立运行的。不客气的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任何产业都有一个部委在管着这个产业的发展,这样能发展起来吗?事实已经说明了:不能!改革开放就是让区域及地方政府参与到决策之中,这样做,中国的竞争力反而大大增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是中央管的越来越多,而是中央管的越来越少,各种产业部门逐渐取消,中国的产业反而发展起来了。

     我参加过很多的会议,在会上也和很多人发生过争论,争论的核心就是“产业政策重要还是区域政策重要”。为了这个事,最近这段时间我思考的就比较深。我的观点是:在传统产业,要以产业政策为主;在新兴产业,要以区域政策为主。为什么新兴产业要以区域政策为主?是因为新兴产业的产业组织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一个部委,也不是发改委能够抓住的。比如说动漫,现在发改委使劲的想抓动漫产业,如果发改委抓住了、发展好了,这个事情就错了。动漫产业必须要在中关村、深圳这样的区域上才能发展起来。怎么发展?还应该关注到企业组织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可以说现在的创新更多的是在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政府这块主要提供产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假设一个产业是成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主,里面有十个创新点,那么新兴产业在区域发展起来就有一千个创新点,哪里创新、怎么创新,中央政府怎么能知道呢?很多东西中国要是出了创新,肯定是各部委管不了的、没有管的事情,你管了就没有办法创新。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区域政策呐喊》,我觉得这个事情还不是一般的问题研究。现在的事实是,中关村、张江、天津泰达等一些区域政策都没有什么了,现在的逻辑是要取消各个区域的政策,只有产业政策。这种政策如果放在新兴产业上是行不通的,他们的发展还不能确定,政府就没有办法支持。例如,产业集群你怎么支持?这样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次国务院成立了中关村联合调研组,我觉得很重要,我也希望在区域政策上应该对特殊地区做出倾斜。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很多地方还有成长空间,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第三,中关村在未来应该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这次奥运会,中国拿了很多金牌,可以说奥运会的成功就是产业的成功。产业上各个细分领域,中国能不能取得世界领先,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创新必须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后奥运时代,高科技的路应该怎么走?如果中关村不能在国际上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那么中国永远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我认为中关村要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不仅仅是中关村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国家的事情。这个定位不仅要明确,而且国家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什么?中关村集聚了中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大概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中关村可以说现在每年有十个公司上市(有人补充说去年中关村新增二十个上市公司),中关村每年公司上市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硅谷,硅谷每年只有七八个左右。所以说中关村是全世界的创新中心,现在也确实是。

     中关村现在有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高新区,但是缺一流的大学。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前期科技、教育面临着压力型的改革。北大、清华他们压力很大,一会这么改一会那么改,恰恰因为当时的压力型改革出现了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可以说,现在压力型改革没有了,甚至改革的动力也没有了,所拥有的只有创业成功的示范作用。现在全球高新区如果排队,中关村能排第二,而大学要排队,清华、北大这么好的大学只能排到二百开外,我觉得很诧异。这绝对不是说咱们的老师不行,而是我们的制度有问题。现在中关村的发展,都在讨论企业怎么创新发展,其实应该更多的关注到大学应该怎么办。未来,如果大学不彻底改革,科技和需求不能对接,老师只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做事,那就和现实的需求永远对接不起来。如果那样,中关村就很难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如果中关村不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中关村成为世界创新中心就不会成立。

     现在,北大、清华的老师挣钱比以前多多了,创业的动力已经很少了,在大学里教书相对下海创业来说收入更高。去年我去硅谷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的八十多岁老教授说他在中关村创办了一个新公司,还有改革开放后到美国留学的经济学家陈志武,在经济学取得了较多成果的同时也很热心的创办自己的公司,这种情况在中关村不多。今年我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聊天,他说想在学校当老师的同时成立一个公司,说办这个公司得保密。我问为什么,他说如果让光华知道了,他就在光华呆不下去了,我听后感到很难理解。中国的大学在改革开放后,反而越来越像占用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了。

     第四,关于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政策。在中关村,以后的政策要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来形成政策重点。如果说中国在世界上的优势是产业集聚,将来中关村要拿第一要靠集群,而且不光是产业集群,还要创新集群。

     二是加强建设一流园区和一流大学的联系。刚才说的产学研和技术转移,尤其是大学和高新技术的关系,应该下更大的功夫来进行。可以说,这两年在高新区方面,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大学相对弱一些。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声势已经很小了。现在的政策都是讨好院士,让他们不说坏话就万事大吉了,和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大不相同了。我觉得应该把一流大学的建设重新思考,要和一流园区的建设结合起来。现在是教育部在抓一流大学,科技部在抓一流园区,我觉得这两个应该结合起来,使一流大学的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取得突破。

     三是开展全球创业。将来能否出现全球创业的新局面很重要,创业永远是中关村发展的动力,中关村要取得新的突破也应该在创业上出现新的局面。现在中关村已经有一批来自海外的人才和创业团队,但是外国人到中国来创业还很少、也很难。因为中国在全世界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外很多人已经有了到中国创业的冲动。下一步,中关村能否突破民族的观念,吸纳更多国际人才到中关村创业显得很重要,不光是留学生要回国,更多的是犹太人、法国人、黑人等也要在中关村创业并能取得成功。一旦中关村形成了全球创业的局面,中关村就能真正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四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是说中国缺少政治体制改革,表现就是经济改革比较好、政治体制改革不太好,实体经济发展比较好、虚拟经济发展不太好。虚拟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都是国有控股为主,中国的民间力量在里面作用微乎其微,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很大不足。中关村能不能成为虚拟经济的中心?要做这个中心,需要把金融改革作为核心,民间真正要有力量参与到这个改革中。中关村银行、三板市场都可能在这个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

     五是要在中关村出现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中关村要出现更多的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创新。硅谷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多,也不是企业上市数量多,重要的是出现了符合硅谷身份的可以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这个也是中关村下一步奋斗的目标。

 


 

我的相关日志:

2008-09-18 | 为实施区域政策呐喊
2008-09-16 | 王德禄:火炬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前瞻性成果
2008-08-29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九)
2008-08-28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八)
2008-08-27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七)
2008-08-25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六)
2008-08-22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五)
2008-08-20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四)
2008-08-18 | 世界一流高新区:将区域政策进行到底
2008-08-15 | 中关村科文献集前言
2008-09-13 | 轿辰集团汪家三姐妹的创业历程
2008-09-01 | 时不我待,精细管理不能放慢拓展步伐
2008-07-25 | 从全球企业500强排名中反读出什么?
2008-07-15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一)
2008-06-19 | 与宁波高新区崔秀良副主任交流
2008-06-13 | 思想解放是合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灵魂
2008-06-02 | “2008硅谷指数”带给我们更多的创新启迪
2008-05-07 | 中关村是未来中国的缩影
2008-09-11 | 普世价值:从“真理标准”到“伦理标准”
2008-09-09 | 宁波高新区如何走高端
2008-09-08 | 公路收费权转让与公路的公共属性
2008-09-05 | 要学会在虚拟经济中赚钱
2008-09-03 | 怎样看两种后奥运经济
2008-08-30 | 奥运后体育要实现民营化
2008-08-09 | 北京奥运开幕式彰显了和平的普世价值
2008-08-08 | 清洁技术产业的兴起
2008-07-29 | 次贷危机与中国房地产价格
2008-07-07 | 下一代互联网,2008的挑战与机遇
2008-05-09 | 让火炬越烧越旺
2007-11-06 | 北京 奥运 可持续发展
2007-10-30 | 解读中关村产业发展新动向
2008-06-06 | 要用三十年的视角来看中关村二十年
2008-03-17 | 谈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007-12-17 | 培育“中国增长极”,承载新的历史使命
2007-12-12 | 对中关村价值的认识
2007-11-27 | “知”之一字 妙趣无穷
2007-09-18 | 谈如何利用培训助力企业腾飞
2007-09-05 | 商业模式创新:如何把技术变成钱
2007-08-09 | 北京——创新之都
2007-08-06 | 京、沪、深,谁是亚太地区的“创新明星”?
2007-06-14 | 要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