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可以更理性、更大爱些
如果把爱国当作一个人的忠诚道德标准,就会落人口实,出现“不爱国”的罪状,谁都可以口诛笔伐丢石头;如果把爱国当作对立于其他国家,凡他国有“异己”言行,就惹得国人群情激愤,一致对外抵制,结果有形、无形树敌,再讲“同一个世界”岂不自欺欺人哪!
在读书会里,不管我们读哪本书,亲情的,爱情的,职场的,身心健康的,最后都回归一个点,那就是“凡事反求诸己,事件、情绪都跟别人无关”,检查我为什么对这事那么愤怒?为什么这么在乎?刨根究底就是“创伤”作祟,“不自信”捣鬼,甚至“控制欲”使然。
爱国跟孝顺一样,都是人的本能,也就是人必有所本源,压根儿变不了的,何须拿来大做文章,当作监督他人对错的标准?一个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必然和美亲密,我还看过有些不负责任到离谱的父母,带给孩子深刻创伤,晚年却依旧得到孩子不离不弃的爱,这是血脉相连剪不断的啊!同样爱国亦然,“国”只是个集合名词,一般来说,任何人再遨游四海、飞黄腾达,终究想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祖辈的土地上,那可是打都打不跑的。
孝顺、爱国既是人之常情,只要为人父母或治国者不脱常轨,爱子爱民者,人恒爱之,定是每个人的家国性格,不可能断裂的。所以这部分实在不需要强调,更无需“教育”,都是画蛇添足啊!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到处看到这些标语、口号呢?
我们的社会现状是,爱之适足以害之的亲情太多了,原来很多父母自己没机会读书,没文化,就把这种憾恨一股脑地用权势强加在孩子身上,然后拼命赚钱要让孩子成龙成凤,却极少想到自己应该先身教,养成阅读习惯,也时时学习文化修养,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熏习成才,而非逆反、叛离。
国家也是如此,所有在上位的领导,生活俭朴、清廉洁守,人文素养行之于政策落实,懂得社会和谐是需要从学校、社区、媒体受播者开始推动情智教育,而且终身学习不辍,真正有效监督主其事者是否适人适所,还是苟且营私。只要上梁正,下梁必歪不了,如此“正气”才会带来民信,包括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一个有自信的民族,肯定是理性和具有大爱精神的,也就是越文明的社会,必然是教条、口号最少的社会,人人都自爱自重呀!
其中理性来自于思辩能力,如看到别人“鄙视”我们,会反思是否我们言行失当,或者不自觉地夜郎自大,反惹人讪笑;而大爱精神则是学会换位感受,必能急人所急,痛人所痛,哪还会这头大吃大喝浪费无数,那头却无视于他国饥民亿万?
这点点滴滴,都迫切需要我们先反躬自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一代代具有视野胸襟的世界公民,再不局限于家国情结。所以我们的爱国教育,何妨转向从培养国民自信心开始启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