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重建,最终要靠发展;推动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科学是抗震救灾的强大武器。我们不会忘记,正是因为有了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和先进科学设备,我们书写着一个个生命的传奇;正是因为有了遥感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及时应用,指导救灾可以运筹帷幄;正是因为科学防范次生灾害,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余震防范工作,我们才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注重卫生防疫,才使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可能……可以说,“科学”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的不仅是高效率,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成都灾后“百米冲刺”取得显著成绩的最大动力,是灾区人民最大的福祉。
而恢复重建的过程是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夯实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综合实力的过程。正如报道所说的,成都抗震救灾从“百米冲刺”转入“万米长跑”,走科学重建之路更令人期待。所以,为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成都提出了鲜明的“四个结合”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灾后重建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在全省重建时间表基础上,成都再提速——“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
我感到,成都的走“科学重建”之路,坚持了把以人为本作为各项重建工作的核心,体现了民生生存和科学发展之需,体现了对科学的高度尊重,体现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是对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深度解读,展示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自信、开放、创新的形象,表达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让人为之激情满怀,豪情万丈,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
特大地震史上罕见,恢复重建必然面临多种困难。然而,再多的困难,只要我们真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善于了解民意,注重民生,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有力推动灾后科学重建。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挥“科学”的威力,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变成党和政府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的决策,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变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灵活地破解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各种难题,积极探索出科学重建的新路子。我们期待着成都成为“科学重建”的样板,更期待着科学带来重建家园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