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话语权


数字时代的话语权

肖永亮


数字时代如果以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比废话连篇的文章本身还要误导大众。言多必失,篇长必赘。多并不体现高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我可以相信作者每小时都出一篇标准格式的文字串,但电脑不能替代有个性的头脑。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重要的是思想,费时的是思考。如果不加思考就拼凑一篇,对读者有害而无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超越时代的思想机,他每天都有新发现?写出的每篇都是宏论?我的感受是:发的文章过多,说明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说不清楚自己的思路,构不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地在说同一个问题,甚至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大可混淆视听,总之是误导民众;其二是自我剽窃,明明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和理论,也没有化力气去调研、分析、思考、归纳、发现,利用电脑写作之便,反复兜售自己的那点东西,大玩文字游戏。自古至今,历来多和长并不难,难的是写短文,写有思想的精炼之作,许多流芳千古的佳句都是短而精悍。多是长的另一种表现,就像是鲁迅先生所厌恶而称之为“女人的裹脚布”。自我剽窃的害处是浪费读者时间,以旧代新欺骗大众。更有甚者,有的文章急于拼凑,语句不通,表述不顺,规范不拘,硬伤累累。


出现这种“多”的现象,首先是对现代统计的误解,其次是借助于现代写作工具,更致命的是学术与权术的杂混。统计是定量分析,用数字说话,以数量为标杆,难以说明质量水平。特别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过分强调数量,会误导学者不求严谨,不下工夫,刻意拼凑。有了现代写作工具,包括将自己周围的部属、学生和商业写手都利用上,真是想出多少篇就出多少篇,需要多少字就产多少字。问题是你还要有地方愿意为你兜售,这就取决于你的权势、你的关系、你的财力。总之,决定于多因素组成的话语权。


在文明的现代、大众传媒时代,话语权的确性命攸关,有了话语权,就有了指挥权,有了强势的话语权,就有了强势的控制权,放之四海皆准之。有了资源就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占有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学术界的不良学术风气如不加以纠正,我真担心一些学者会堕落为学阀,进行学术剥削和成果侵占。特别是专业素养不足、学术造诣不深,貌似资历丰富、头衔一堆的大小学阀,就是充分利用权术来取代学术。利用手上掌握的话语权,大捞学术资本。发表论文专著“多”,其中恐怕主要是利用职权,掌握了资源,灵活地行使了“话语权”。只要你有话语权,你讲什么内容不重要,只要大讲一通,也能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算作一篇学术论文,用来评定职称,加官晋级,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只要你在位,有了头衔或牌牌,你就可能当评委,也就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有了核心期刊的优先发表权,而别人可能就得既交版面费还得往后排。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