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关故道、2200年的历史长廊走来,跨过烟云飘渺的“东天门”和不知留下多少历史足迹的“秦桥遗址”,我随阳光经济研究会的几位同志,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来到秦始皇到过、并为之命名的“天尽头”。
“天尽头”就在胶东半岛最东部的龙须岛上。它象一座弯曲的栈桥,长长地伸到浩瀚的大海里。传说秦始皇为了拜仙求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最后,他来到龙须岛上,见三面环海而无进路,又没有仙人前来献丹,遂仰天长叹,到了“天之尽头矣!”从此,人们便称这里为“天尽头”。
我站在“天尽头”上,只见礁石林立。有的如猛虎长啸,有的象雄狮醉眠,有的似玉女晨浴,有的如顽童戏水,若非浪咬千载,就是鬼斧神工,也难雕凿。在辽阔的海面上,浊浪排空,雪涌千层,楼船桅影似有若无,消失在海天相接处,真如到了天的尽头......
然而,天是没有尽头的。在“天尽头”的前面,就是辽阔的黄海。近处水清,远处水浊,遥远处就是幽蓝虚渺的烟云。让思维之舟穿过这座屏障,向东,就是风光旖旎的日本,向北,就是山水迷人的朝鲜。再向东、向南,还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菲律宾......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方士徐福就远涉重洋,东渡日本,打开了对岸的通道。而近年来,对外开放的船道,已经越拓越宽了。
秦始皇到了成山角,就感觉到了天的尽头。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更重要的是由他的眼光和所站的角度决定的。他曾顺应历史潮流,扫六合,废分封,立郡县,凿灵渠,筑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建立了丰功伟绩。然而,由于他“以四海之大奉一人”的专制独裁思想所致,看不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总想使他的封建法纲“永为仪则”,总想使他的子孙后代“长承圣制”。结果,他的梦只能漂泊在300 里阿房宫内,即使五次巡游东方,以“威仪天下”和寻求灵丹,出总看不到“天尽头”的天外之天,终于到了沙丘就一命呜呼了。就连他的大秦王朝,也“二世而亡”,仅仅走完了36年的短程。
我站在“天尽头”上,看到了辽阔的海天,看到了海天间推波逐浪的潮头,看到了潮头上竞相追逐的远帆桅影;看到了山东大汉抖开鼓满山风的西装,走出了连绵的沂蒙山沟,扑向对岸,寻求友谊和经济联系的翩翩丰姿;看到了“金凤”电池在菲律宾、新加坡的夜晚,催亮点点星光;看到了沂南童鞋,在卢旺达、北也门那花园式的农家小院里,踏出的清浅脚印;看到了“浮来”牌唐三彩在日本、美国的客厅里,展示友好、和平和智慧──三种釉润的光彩;看到了各种肤色的外国朋友,向我们伸出的友好双手;同时也看到了那些不友好的外国人,面对我们春笋般勃发的高楼、速度和生机,而发出的阵阵哀叹......
啊,好一幅“天外天”的壮观景色!虽站在“天尽头”,而实感天无尽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