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爱情懒人主义”吗?
看似洒脱的“爱情懒人主义”,让父母们穷担心,想着血气方刚的年少期怎么就对爱情没啥劲儿啦!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现代年轻人,一是自我中心太强,二或社交能力薄弱,三可能生活机能便利,无需靠分工才能活得好,四则性别辨识越来越困难,使得“异性相吸”铁律崩盘。哈哈!到这步,老爸老妈们,别脸都绿了,好好听我道分明。
首先,一般小孩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多是年纪大他们两轮和四轮的父母及爷爷奶奶等,经常被宠得无法无天,唯我独尊,绝难容忍别人拂逆其意,这样交朋友老是“王见王”,大多坚持不了多久的。因此人际关系必然较累,而不自觉地逃避。
这种一胎化又保护过度的结果另一面,就是缺乏与同侪交往经验,更多地都是和网络另一头建立虚拟关系,要不沉浸在游戏里对打,基本社交能力是极其薄弱的,更何况在我们极度缺乏的性别教育环境,要他们情商较高地面对另个性别,的确有困难,干脆放弃。
至于生活机能便利方面,确实除了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之外,对门就是便利商店,超市里也要什么有什么,好像生活中,不需要一个异性伴侣帮自己打点个啥。更何况,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女生都处于家务低能状态,只会让两个人老处于大眼瞪小眼的期待中,一磨合不顺就冲突频繁,反而耗神,干脆一个人怎么打发,都比两个人推来推去要省心许多,故而两下子情侣关系便闹翻,还是回家等父母伺候,当“啃老族”便得。
最后也是最棘手的,便是满大街看背影,很容易就把长发披肩、耳戴钻环的男人看成女人,把精干短发、声气夺人的女性视为男性,这一大把族群要他们正经八百的来段爱情长跑,确实有些折腾。因为性格写在脸上,形象“倒错”装扮,或也多少宣示他们清楚自己在传统两性角色里有些错位,有的可能更属于随机的双性恋者,或较倾向同志选择,“异性相吸”已经是太狭隘的二分法了。
既然各种可能性增加,那种旧时代刻骨铭心的追恋,早就跟一夜情妥协,接下来没什么好“探索”的,自然像素食般或一次性的关系来去自如,或许这就是典型的“爱情懒人主义”吧!我们只需要理解与尊重,剩下的就是积极地培养个人情趣与素养,自然就会热衷于与人建立一种具建设性的关系,爱情也会成为性别关系里的健康调味料,何劳父母大人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