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子为政,焉用杀?——《闲读圣经和论语》


有位朋友在网上讨论中说,《论语》强调的是人对人的爱,《圣经》强调的是人对神的爱。这话很有道理,也比较概括地比较出了这两部书的本质区别。

我想补充说明的是,人对人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纯洁的、高尚的爱,也是最动情的爱;而人对神的爱,是一种人造的、非本能的、功利性的、排他的爱,也是比较肤浅虚伪的爱。

比如说,一个婴儿,你不需要对他进行任何说教和洗脑教育,他也会天然具备一种人对人的爱。但是一个婴儿,如果不对他进行特殊的洗脑教育,他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对虚幻的神的爱。所以用对神的爱来替代对人的爱,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和反动。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圣经》中的介绍,古代犹太人对上帝的爱,从来就不是主动的,而是完全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首先,上帝主动要求做犹太人的神,而不是犹太人自发地要求上帝做他们的神,更不是经过比较觉得上帝这个神比其他神好,才选择上帝这个虚幻的神。上帝经常重复要求犹太人的子孙信奉他为神的理由是“上帝将犹太人带出了埃及”。可是犹太人并没有主动想要离开埃及,更没有主动要求上帝带领他们离开埃及,恰恰相反,是上帝无视埃及人的意愿,自作主张地强迫他们离开埃及。正因如此,在离开埃及之后,犹太人一次又一次公开表达了对被迫离开埃及的不满,对于这些不满,上帝则报以残酷的屠杀。

但是残酷的屠杀并没有能让犹太人屈服,他们中的全体首领终于团结起来,一致要求推翻上帝的代理人摩西和亚伦的独裁统治。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抗再次被上帝的血腥屠杀所镇压。《圣经》的作者在“民数记”第16篇中清楚记录了这样一个凄惨而又悲壮的传说故事,书中写到:

利未人的子孙可拉和以色列会中的二百五十个首领 , 就是有名望选入会 中的人 , 聚集攻击摩西和亚伦 ,指责他们擅自专权,并指责他们以带领大家去“流奶与蜜之地”去为名,“要在旷野杀他们”,还想自立为王管辖他们。

结果摩西和亚伦就设计了一个圈套,说让他们一起来向上帝献香,然后在他们献香的时候,将可拉及其二百五十个首领全部杀害。摩西和亚伦的血腥谋杀激起了以色列人的愤怒,第二天,以色列全体会众都向摩西和亚伦抗议,谴责他们杀害了百姓,并直接围攻摩西和亚伦。结果导致他们更加血腥的屠杀和镇压,又有14700人惨遭屠杀。(民数记16,1~49)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残暴的上帝代理人的统治之下的信徒,怎么可能对上帝产生真正的爱?上帝对他的信徒哪里还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在这样的暴力统治下,只可能产生恐惧和屈从之心,不可能有真正的爱心。所以这样的宗教,更不可能激发人的真正的爱心,只可能激发人的仇恨之心、残暴之心。

关于怎样处理政事,孔子历来主张要行德政,反对暴政,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之(19)中写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通过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行不行?孔子明确表示反对使用屠杀的办法,而是强调统治者要通过提高自己的德行善举来感化百姓。

以色列人的众首领之所以会集体出面反对摩西和亚伦,主要在于他们的独裁和专制,否则不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如果故事中的上帝真有智慧的,那么应该尊重民意,让摩西和亚伦悔改,而不是默许自己的代理人用屠杀的残忍手段来镇压不同意见者,更不应该连累无辜的成千上万的百姓。
(未完待续)
200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