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充当思想解放新动力


   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中,主要是解放思想在推动非公经济和新阶层的发展壮大,有时候甚至是解围和拯救的话,那么,今后的改革攻坚中,新阶层应该更多地主动推进思想解放。

韩方明:谁来充当思想解放新动力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望历史的轨迹,让人感慨万千。不像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大的波动,甚至“国破山河在”,我国社会不仅转型比较顺利,而且经济成就尤其突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年均增长近10%,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亦堪称奇迹。

    往事并不如烟:“激荡三十年”

    作为“新阶层”(全称“新的社会阶层”)的一员,尤其豪情满怀,因为这之中不仅有我们的打拼,也有我们的贡献。学界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都要谈到“增量推进”。从经济形式上讲,所谓“增量”就是非公经济;从社会分层上讲,所谓“增量”就是新阶层。事实上,改革开放就是围绕非公经济展开的。即便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也都是因非公经济的刺激而起。如果说“激荡三十年”的话,不夸张地说,新阶层绝非配角。

    新阶层为什么能够从无到有、一路披荆斩棘乃至逐步走到舞台的中央呢?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曾谈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应该不算巧合,回顾三十年风云激荡的历程,解放思想不只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宝,更是新阶层壮大的护法。

    非公经济的三次井喷

    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非公经济的三次井喷上。资料显示,1952年,我国有个体户750万人。经过20多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改造,到1978年,个体户只剩下15万人。1981年底,个体户增长到101万人。1988年被认为非公经济的第一次井喷,到年底,全国已经1000多万家个体企业和20多万家私营企业,雇用的工人总计2480万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误读,马克思主义被搞成了“所有制歧视”,唯有一大二公的公有制是正统。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中共一步步突破了自以为正统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为个体私营经济发放了许可。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再次确认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后不久,1988年4月,私营经济正式入宪,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没有这一系列的思想解放、政治确认和法律保障,非公经济或不能在1988年迎来井喷。

    由于1988年秋“价格闯关”的失败,我国经济进入“治理整顿”,又加之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姓“社”还是姓“资”争论的干扰,经济改革基本停顿,非公经济更是严重受挫。数据显示,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家,1990年上半年,私营企业从9.06万家下降到8.8万户。

     “倒春寒”让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寝食难安,1989年9月25日,早期改革的标本人物年广久被捕入狱,“傻子瓜子”关门歇业。更有不少的私营企业主动化私为公,重新戴上“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也就与年广久下狱差不多同时,山东临沂市沈泉庄白瓷厂厂长王廷江,突然宣布把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家业——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的资金无偿捐献给村集体,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下子轰动全国,山东省政府还正式开展"向王廷江同志学习"的活动。

    1989年10月16日,影响颇大的《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承认:“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停业或自行歇业,成了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事实上,当时还发生了私营企业家外逃的现象,有报道指出,在非公有经济发达的广东,到1990年3月为止,共有222名厂长经理外逃,携款额为1.8亿元。

    倒春寒是不是让人倍感思想解放之可贵?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不顾88岁高龄的年迈之躯,巡视南方,发表谈话,再次奋力推进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并直接针对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有意思的是,邓小平在南巡中,突然想起“傻子瓜子”,一个多月后,年广久被无罪释放。

    应了马克思一句话,思想的闪电光耀,人就会迅速解入成为人。我国私营经济紧接着就迎来第二次井喷,1993年的私营企业达23.7万家——超过1988年的水平——1994年更是猛增到43.2万家。从1991年到1995年,注册资金更是迅猛增长约20位,达到2400多亿元。1995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排名30家最大的私营企业,它们的年销售收入全部超过1亿元,其中冠压群雄的希望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谁会料到,就是这个希望集团,在1989年春夏之交后的倒春寒中,几乎招不到人!

    非公经济的第三次井喷应该算2006年,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2006年底,登记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2005年增长15%,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7.4%;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无,增长22%;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增长9.81%;投资者人数1224.9万人,增长10.36%。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576万户,比2005年增长3.85;资金总额为6515亿元,增长12%。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底,非公经济的固定投资总额达到48260亿元,比2005年增长37.7%。

    这得益于中共十六大以来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再解放、政治再确认和法律再保障。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对非公制经济进行了政治再确认,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4年3月,全国人大再一次修宪,明确补充写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5年3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随之而来的大量"限非"规章和文章被清理,据称高达6428件。显而易见,正是这一系列动作激发了非公经济的第三次井喷。

    非公经济与解放思想命运相连

    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长,新阶层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已近半壁山河。资料显示,新阶层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

    更重要的是,新阶层代表着相当程度的新生产力。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数中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分别占到70%以上和80%以上。

    谁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新动力

    作为时代的骄子,理应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尽管GDP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社会转型也比较顺利,但改革开放远没有完成,甚至也可以说万里长征才迈开第一步。遗憾的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改革开放正面临动力不足甚至阻力够大的问题,谁来作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动力呢?

    个人觉得,新阶层责无旁贷。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阶层,新阶层理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理应争做解放思想的先锋。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年中,主要是解放思想在推动非公经济和新阶层的发展壮大——有时候甚至是解围和拯救——的话,在今后的改革攻坚中,新阶层应该更多地主动推进思想解放。

    如果说利益的话,在过去的岁月中,解放思想就是新阶层的利益,今后恐怕也仍然是新阶层的利益所在。最近舆论热议的《反垄断法》不正鲜明反映这一点吗?不继续坚定地推进解放思想,非公经济的舞台恐怕仍然有限,甚至有可能被反口蚕食。2004年的时候,舆论一度关注过个体户的"缩水"。当时国家工商总局有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9万户,但到2004年只剩下2350万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新阶层必须忧患常在,居安思危!个体户能缩水,非公经济就不可能缩水?新阶层就不可能缩水?

    尤其要警惕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属于新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不规范因素的存在,新阶层中的某些成员完全有可能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沦为"权贵资本主义"的帮凶,沾沾自喜地滑到解放思想的对立面,成为下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的阻力。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唯有挺立时代潮头,高瞻远瞩,才无愧于改革开放的宠儿和时代的骄子,才是真正的新阶层、新生产力的代表。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原文刊于<<中国财富>>杂志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