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陈建国书记这番话,看似很平常普通,却是一种很严肃的话题,富含哲理,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干净”与“干事”的辩证关系, 内涵深刻,发人深醒,令人感慨。
所谓“干净”,就是要做到廉洁自律,能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地排除私心杂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做群众的“好朋友”“好兄弟”,做班子中的“好班长”“好搭档”,做家庭中的“好父母”“好子女”。
所谓“干事”,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看一个干部是否具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想不想“干事”。不干事、不能干事,当一个昏官、庸官,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这个“官”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当“官”?
可见,“干净”与“干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干净是干事的前提。如果光“干事”不“干净”,就有可能经受不住改革开放和执政掌权的考验,酿成祸患,功过不抵,追悔不及。如果只“干净”不“干事”,那就只能成为一个畏首畏尾、无所作为的“庸吏”。而这两者都是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所以,陈建国书记特别指出,以“干事”为“不干净”开脱,或者以“干净”为“不干事”遮羞,都是错误的。既“干净”又“干事”,这才是好干部,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我感到,这是一种清醒、一种成熟、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启示、一种力量。
老百姓评价一个干部好不好,一是看他思想品德好不好,廉洁不廉洁、干净不干净;二是看他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成事,能不能为百姓造福。如果一个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不干净,说话办事的底气就不足,在干部群众中没有威信,腰杆也硬不起来,对歪风邪气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抵制,这样的干部能干成事吗?一个领导班子如果不干净,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不干净,就会失去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人心涣散、歪风邪气盛行,就会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陈建国书记的干净“干事观”,是我们党对干部全部要求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只有坚持这种干净“干事观”,才能“心系天下,情牵庶民”,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淡泊名利,问心无愧”,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干净“干事观”,说到底,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的“官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值得各级干部深思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