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觉闷了!”


“别不觉闷了!”

 

谭汝为

 

天津话“不觉闷”的“觉”,读为“jiao”,三声。就是不自觉、不知趣的意思。例如:“大伙都这么说,他还是不听,真不觉闷!”

 

我们分析“不觉闷”这个词语的语义。“觉”是动词,就是“觉得”“感到”的意思。“闷”是形容词,就是“心烦”“愁闷”的意思。“不觉闷”的构词理据是“不+感到+愁闷”,而其真正的词语意义是:按常情常理,对自身不良作为本应感到愁闷羞愧,可他却毫无感觉。

 

例如:原先天津人住在胡同平房里,居住条件差。老少三代同居一室,一间屋子半间炕,是相当普遍的状况。每到三伏天的夜晚,人们都坐在胡同口乘凉。一群人聚在胡同口路灯下打扑克,也是正常的事儿。但只顾自己痛快,连拍带喊,没完没了,喧闹不休,直至深夜,就属于扰民了。

 

深夜的露天扑克牌局,常搅得居民难以入睡。人们纷纷表示不满:“真不觉闷,还让人睡觉吗?”可这几个混小子却毫不收敛,骂骂咧咧地回应:“你他妈睡你的,这是公共地盘,你管得着吗?”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胡同里走出一位资深老先生:“老几位,看看几点了?都十二点半了,赶紧收摊,都回家睡觉去!”——这才把这事儿了了。

 

这几位混小子深夜大打扑克的扰民行为,用天津话歇后语说,就是“二小吃烩饼——不叫(觉)焖(闷)”。以前天津小饭馆的大众饮食,把顾客带来的烙饼切成细丝进行加工。有两种做法,或烩饼或焖饼,区别在于汤汁的多与少。“二小(选择)吃烩饼(的做法)”,就是“不叫(饭馆师傅去)焖”,谐音“不觉闷”。这条歇后语再现了当年老天津人的饮食习俗,很诙谐!

 

近日读报得知:余秋雨位于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很可能成为当地的文保单位了。据桥头镇文化站站长余孟友介绍,最近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正在进行,由其主管的文化站便以工作总结的形式,向镇政府提出申请,希望列余秋雨老宅为慈溪市文保单位。( 93日《新京报》)

 

余秋雨老宅够不够申报的资格,我是外行,不太懂,这得请教天津文保专家老穆草堂。但我知道:名人旧居、故居的核定标准,肯定是人死了以后才能评。而余秋雨正当盛年,活得好好的,就不该申报。就拿天津来说吧,已故现代文学巨匠孙犁先生建一座故居条件足够吧,可能都没申报,而那活蹦乱跳的余秋雨着什么急,凑什么热闹呢?

 

不否认余秋雨是文化名人,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我认为:他不够!因为缺少宽阔的人文胸襟、深广的悲悯情怀和批判现实的精神。从其文革前后的人品文品,及汶川地震中的“含泪劝告”,就可见一斑。充其量,他只是商业文化造就的一位文化商人,怎能充任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呢?至于,地方政府将其老宅申报,有吸引旅游的经济考虑。此刻,余秋雨本人应站出来说“不”。否则,用天津话批评他,就是“别不觉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