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银行理财市场:走出阴霾去向何方?

  ——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北京银行联合信息网和开富网近日联合发布的《个人理财业务研究月报》和《理财产品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除了2月和5月银行理财产品陷入低迷之外,其他各月均持续增长,截至7月,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峰,全国40家商业银行在7月共发行了个人理财产品524款,较6月的442款发行量增长了18.6%。种种数据表明,一度黯淡的银行理财产品渐渐走出了低谷。

  报告指出,目前各个理财市场的投资前景都不甚明朗,而CPI、PPI也仍然处于高位,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格外看中,因此银行理财产品能够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银联信和开富网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监测和分析,下半年理财产品市场将继续体现出以下特点或趋势。

  第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导地位不变。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市场比重持续增长。据统计,1月份,人民币理财产品占市场总额的50%不到,而在以后的几个月中,除了3月略有回落之外,其占市场比重不断攀升;及至7月份,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389款,数量占整个市场的74.2%之多,市场占比较之1月份提升了25%左右,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将进一步巩固其霸主地位。

  与之相反的是,外币理财产品比重继续降低,由于美元的疲软,美元产品从年初开始就持续走低,1月,美元产品的市场占比33%,到了7月,美元产品仅仅发行57款,占市场比重更是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点,只有10.9%,但是进入7月以后,美元已经开始出现企稳现象,要想摆脱这种局面,除非美元能够结束6年多来的颓势转而走强。

  银联信董事长、首席分析师符文忠分析认为,曾经在年初一度持续增长的澳元产品在7月也开始出现回落,仅仅发行34款产品,市场占比6.5%,外汇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导致澳元理财产品投资价值的模糊,这也对澳元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等其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近期该币种理财产品发行量和市场占比下降的原因。此外,港币、欧元的下降趋势没有改变。

  第二,银行对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热情仍将持续。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除了2月略低之外,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市场占比持续增长,从1月份的41款,增长到7月份的219款,该产品市场占比由1月份的12.5%增长至7月的41.8%,涨幅惊人。对此,一直监测理财产品的开富网总编辑钟加勇解释说,虽然在6月底,银监会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叫停了商业银行为融资性信托计划提供担保,但是目前看来,这并没有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造成太多影响,下半年,除非国家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以控制整体信贷容量,保证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否则此类理财产品将继续成为各方追捧的热门投资。

  “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股市不好,市场风险意识较重,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恰恰迎合了这种低风险、抗通胀的需求,有很深的市场背景。”钟加勇告诉记者,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中有相当数量产品的借款人是能源企业或国有垄断企业,甚至是政府机构,这些信用主体的信用等级较高,因此这类理财产品风险低,受投资者欢迎。

  第三,短期理财产品将继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显示,进入2008年以后,银行的短期产品就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7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了一年期以下短期理财产品437款,占全部产品总量的83.4%,而一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则由年初的37.5%降至7月份的16.6%;而在7月份发行的所有产品中,6至12个月(含6个月)的产品发行数量最多,有157款,3至6个月(含3个月)和3个月以下的产品分别有157款和125款,而24个月以上的产品只有23款,数量最少。

  从上半年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比趋势来看,3个月以下的产品占比持续增长,而24个月以上的产品则是持续下跌,除了6月份略有降低之外,3至6个月的产品也呈上升趋势,7月份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对此,符文忠认为,随着我国股市、基金以及海外投资市场进入需要持币观望的状态,超短期和短期产品因其显而易见的流动性,成为投资者在形势未明朗阶段为资金寻找增值机会的选择之一。相对于银行推出的一些预期收益很高但封闭时间很长的理财产品,超短期或者短期产品在收益上正逐渐与前者拉近距离。

  此外,该报告还提示投资者,由于近期外币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价值不够明朗,美元产品的收益从5月份开始连续走低,降幅较大;澳元产品虽然一直平稳提升,但是由于美元是否能就此止住颓势尚难预测,因此,此类投资仍有较大风险。

  附件: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