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被符号化的平民企业家


文/李 彤

  在大家都在收缩过冬的时候,皇明太阳能却突然宣布获得美国投资机构1亿美金的注资。自美国经济恶化以来,皇明为什么能获得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笔私募股权投资呢?  

2008年岁末,北京的会议奇多,大大小小的会场里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冬天”。但在盘古大观一间俯瞰“水立方”的会议室里,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高盛亚洲总经理张奕、鼎晖投资董事长吴尚志与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人手一支“火炬”却让人感到盎然的春意。

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高盛、鼎晖宣布向皇明集团注资1亿美金并积极推动其上市工作。这是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恶化以来,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笔私募股权投资。

一向自诩为“平民企业家”的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商界财视网(http://www.caistv.com/)被此事件突兀而奇异地符号化了:

作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领军者,皇明太阳能集团每年在中国销售的热水器集热面积相当于欧盟的总和!在业内,任何有关太阳能的国际会议上都要提到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因为中国这方面占世界的份额达76%。但是,黄鸣依然是一个低调的老板,甚至在有传言称,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新首富的时候,依然是一脸灿烂而谦和的笑容。

要光更要热

一个单一的事件,往往能撑破此前所有被掩盖的东西。黄鸣被融资事件符号化,也正是缘于其此前被低调掩盖着的一系列荣光。

近些年,由于世人环保意识的加强及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许多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光伏电池企业更合力将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拥立”为世界第一,以至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尚德、英利、天合……形成了一个壮观的中国太阳能军团。

但光伏的最大软肋在于成本奇高(约4元/千瓦时),其推广、应用进程完全依赖政府补贴。2007年,欧洲某些国家政府换届,补贴政策出现不确定性;2008年面临经济衰退,各国政府能拿出多少补贴更是未知数。因此,光伏电池制造企业股价跳水、多晶硅及光伏组件价格暴跌。中国光伏电池的领军者无锡尚德股价从90美元最低跌至5.36美元。投资过无锡尚德、做过天威英利承销商的高盛都表示看淡光伏。此时,不靠政府补贴,科普开路、市场化运作的皇明得到高盛、鼎晖的青睐意味深长。

皇明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采取热利用为主、光热并举的技术路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太阳向地球输送的能量虽然巨大,但每平方米的“能流密度”却稀薄之极。一般的光伏电池仅能将不足五分之一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且电能属于二次能源,经过储存、输送再由用电器(比如电热水器)才能转换为人们所需的光和热,将近八成热能被弃之不用。由昂贵的多晶硅电池、以不足20%的效率将稀薄的光能转换为电能,再经一系列环节的折损最终的能量利用率不到10%!商界财视网(http://www.caistv.com/)这就是为什么光伏产业离开政府补贴一天也活不下去,而皇明不靠补贴却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公正地说,黄鸣不见得从第一天就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了太阳能的热利用方向。他只是朴素地看到太阳能热水器有市场,老百姓愿意用、买得起。而多晶硅电池成本高,完全靠政府补贴,原料(多晶硅)、市场完全依赖国际市场。这种“高来高去”、“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从骨子里就不符合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