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美德,消费是爱国?


“消费是爱国”与“节俭是美德”,谁更荒谬?

《瞭望》最近发文:《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文章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北京市政协委员称 如果政府允许这么做的话,我愿意拿出我的精力和我的财力去推动这个事情。” (200114日《新京报》)

文章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受到媒体和网络的广泛转载和流传,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是哗众取宠还是金玉良言?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实,把消费爱国扯上关系,这不是第一次。不久前经济学家赵晓就称:现在买房,就是爱国。笔者同时发现,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封爱国消费倡议书,题为《倡议:2009-爱国消费年》。文中慷慨激昂的提到:
  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冲击着全球,袭扰着中国,高速行驶30年的中华经济快车开始急剧减缓,大量工厂关门,大批同胞在岁末之时失业,国家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困难,民族经济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总书记在忧虑,总理在难眠。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是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国家有难时我们的为在哪里?责在何处呢?……亚洲金融危机时,大批韩国人为了拯救国家经济捐出了自己家中的金银首饰;二战后,数十万计的日本女人为国家创汇走出国门卖身;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困难,我们中国人又该做何呢?我们不需要捐钱,我们更不需要出卖自己,我们只需要心齐为国家分忧,我们只需要拿出自己的积蓄,把未来花的钱花在2009。中华民族绝不能、决不会也不应该在大智能、大是非上输给任何国家和民族。我们理应在关键时刻充分体现出大国国民的风采……为了我们国家,为了我们的经济,为了我们失业的同胞,也是为我们自己,拿出我们的行动。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爱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你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你是单位还是个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富国兴邦、共度时艰之责任。2009,失业的同胞需要你的消费,因为大家的消费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9,要早日走出困境的中国经济需要你的消费,因为大家的消费可以拉动经济早日步入良性发展的正轨。2009,消费即是爱国,爱国便应消费。

对于“积极消费就是爱国”之论,乐毅撰文加以嘲笑说:“我从来没想到,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居然成了一种道德瑕疵。原来,像周久耕局长那样抽天价烟、戴名表,才是最爱国的……”说实在话,看到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这样的字眼,笔者也着实感觉好笑,消费原本属于个人行为,与“爱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干系?况且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还没低落到什么亡国灭种的程度,有必要提倡什么救中国运动吗?就金融危机来说,中国的经济的确是受到了波及,但比起世界许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和人民币应该说还是稳定的。设若把一年的收入花光了,把未来花的钱花在2009年,那么来年生产还有后劲吗?人民群众又该如何、靠什么来生活呢?再者说了,过去有人提倡节俭是爱国,如今又有人提倡大量消费是爱国,大量消费会不会造成奢侈浪费呢?

笔者困惑之余,同时看到了一篇英国路透社14日原题为《经济不景气,中国年轻一代变节俭》的文章。文章中说:尽管政府想通过刺激消费来避免全球性经济衰退带来的恶劣影响,中国的办公室职员还是勒紧了裤腰带,减少了从衣服到快餐等各方面的开支。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啮噬,深受中国年轻专业人士青睐的网站和博客都在提倡节俭这一美德。24岁的北京办公室职员王浩(音)自20086月以来发起了一场控制消费的“战役”,他把每周的生活消费限制在100元人民币以内。他说,目前已有55000名参与者。王浩(音)说:“金融危机显然给中国年轻消费者上了一课,包括我自己。”他在一个著名的网络论坛上发起了这场战役,其博客点击量已达178000。中国多年来的非凡经济增长大大推动了国内消费。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大多30左右岁年龄--即使不透支消费,也会赚多少花多少。他们购买时装、电子产品、娱乐品以及其它多种消费品。而现在,至少一部分人已开始变得节俭。除了王浩(音)之外,另一个网站也在进行着类似的“每周100元”战役,还有网络论坛和网站提供预算建议,包括提供每餐花费在10元人民币以下的食谱。

笔者不晓得英国路透社刊发这篇的目的是什么,更不晓得这篇文章是否是在与《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唱什么对台戏。但笔者却从中看到了当前中国的基本现状。试想,经济危机之下众多工厂、企业面临倒闭,众多行业雨雪加霜、举步维艰,众多职工纷纷下岗、入不敷出,众多家庭生活拮据、尴尬连连,如此的背景之下,你让穷人拿什么去消费?如何做到爱国?更何况,节俭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来以节俭为美德的中国人又如何能够做到把所有的积蓄,甚至还要“把未来花的钱都花2009”这一年当中?花钱是绝大多数人所愿意的,爱国也是公民的基本情操。但中国的小民为什么哪怕没有什么利息也喜欢把钱放在银行里?难道不是防老,防病灾,为了下一代上学、买房等等因素所闹腾的吗?如果积极响应号召,大家都到银行排队取钱,积极花钱促进内需,消费爱国是做到了,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老来积蓄不够,生病看不起,孩子学费年年上涨,买房也无着落。到时候这日子又怎么过呢?一句话,诸多小民不敢花钱,不是不爱国,而是没有强大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作支撑,怎么敢大把大把花钱呢?

我们承认,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不容否认的,但鼓励居民消费有必要这样扯虎皮做大旗地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吗?奢侈与节俭正好是一对正反词,提倡消费爱国,并不是盲目鼓吹消费,而是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个事实。一个家庭的消费,显然会根据家庭收入量力而行,而不是你鼓励消费我就消费,我买房要还贷,就是再掀起一个什么运动,消费也是有限的——难道不是吗?

由此笔者认为,提倡节俭者未必不是爱国;倡议消费者未必就是爱国。设若当我们手中的存款或权力不仅足以让自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而且连自己的孩子都享用不完时,我们必然会尽匹夫之责全力“消费爱国”;设若我们也订出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免除了后顾之忧,我们也会满腔热忱倾囊“消费爱国”。但,当这些设若仅仅还只是一些“设若”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再次扯起“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面猎猎大旗了以自慰呢?

(李吉明2009115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