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丽的口述实录文本《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在我的博客做了连载,叶的原来书名叫《我是谁》,出版社大概是为了迎合当下读者的阅读趣味,改成现在的名字。其实,叶维丽笔下的大院,没有任何神秘。
这本书的前言发在“二闲堂”博客网站,后记发表在《炎黄春秋》杂志。全书电子版已在凤凰网站推出。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的推荐语:
吴思(著名历史学家、《炎黄春秋》杂志社常务社长兼总编辑):
我和作者大体算是一代人,这是一本帮助我们这代人了解自己的书。作者“我是谁”的追问也引发了我的反躬自问,我的答案也在作者的启发下浮现。真实的答案隐藏在我们成毁变迁的轨迹之中。
印红标:(红卫兵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副教授):
这是两位女性“老三届”人的口述历史。口述者带着重新审视历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读者展示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会图景和青年人的激情与迷茫。因其摒弃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动感人,令读者感慨和深思。这部书对于“文革”及其前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是难得的口述历史资料亦是研究成果。
史景迁(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这本书以两个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红色大院的女性对话的方式展现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中的“文化大革命”成为作者叶维丽(及合作者马笑冬)“长大成人”过程中的重要历练。内容十分吸引人,具有别具一格的原创性。
柯文(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此书与先期出版的关于毛时代的回忆录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它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了一段更长的历史距离。时间以及空间的距离使本书作者得以进行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反思,提出他们当时没有提出来的问题。这样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非常坦诚、深入研究问题的、十分有见地的作品。
为什么我要在自己的博客上连载一本书?
1、 因为叶维丽是我的中学同学,我的同学们或许买不到书,连载是为了给大家看。当然,也是为了满足有阅读兴趣的网友。
2、 叶维丽是我1963年上初中就坐同桌的人,她从少年时代就具有的自由精神,使她一生超然于“团体”之外,特立独行,我很佩服。我们的家庭出身、个人身世很不一样,性格也都有矜持的一面,却成为最好的朋友。70年代末期知青大返城时,因为我已经在黑龙江畔的一所小医院工作,不符合返京的条件,叶维丽在她妈妈帮助下,为我联系调到了北京附近的华北油田工作。这样的帮助已经超越了同学关系,可以说是姐妹的感情——当然,我们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有不解的缘分。
3、 熟悉叶维丽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许多同学为了她写这本书,和她一起回忆,提供线索,特别是文革中母校的事件。书中所述内容,都经过她反复映证和推敲,有时为了一个词语的应用,她也会斟酌很久。因此我认为,叶维丽的书摒弃了非黑即白的绝对思维,是记录那个时代的一本有价值的书。
历史就是众说纷纭。有话语权的人留下的就是所谓“正史”,没有话语权的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就成了“野史”。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盲人摸象”的课文。一个身躯巨大的动物,由于不能准确向盲人描绘,只有让他们亲自触摸。但是,触摸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历史也是这样,即便共同经历了一个事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记忆。原因很简单,视角不同,理解不同嘛。
所以,人人有权述说自己的历史。同时,任何人也无权垄断对历史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