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湖南把富民强省作为发展战略,以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为“三架马车”,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狠抓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在经历了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遭遇了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和煤电油运紧张的困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等多重困难和挑战夹击的情况下,湖南省经济低开高走、逆势而上,GDP首次超越万亿大关,财政收入跨越千亿大关。是什么优势让湖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呢?中国国际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罗百辉撰文重点揭开湖南在新经济时代下发展十大竞争力优势。
1、思想解放的优势转换为科学发展的优势
20世纪70年代湖南乡镇企业在全国领先;80年代湖南韶峰彩电、白云冰箱、中意冰箱全国驰名。90年代,湖南远大空调、三一重工(19.22,0.74,4.00%,吧)、湘财政券名声鹊起。一场“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运动正在湖南兴起,湖南人民发扬后发制人的历史传统,不断创新和激活现代经济发展机制,成为湖南科学发展后来居上的强劲思想动力。
2、传统农业优势转换为农业现代化的优势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粮食生产不但没有放松,相反,近几年来,还加大了粮食生产的力度,重点抓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换,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目前,湖南农民收入与2000年相比,提高30%以上。湖南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具规模,唐人神、金健米业(5.10,0.02,0.39%,吧)、洞庭水殖(3.52,-0.03,-0.85%,吧)等农业产业集团提升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档次,带动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今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做大文章。现在,要按照现代经济法则的要求,设立湖南稻米期货市场,恢复湖南米市的历史地位,预计每年的产值在3万亿元以上。这样,一个湖南可以变为“三个湖南”。要形成杂交水稻的生产链和产业规模,把杂交水稻做大做强。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型油茶林,形成油茶产业基地和产业链。要完善林地责任制,要加大生猪、水产品、茶叶、柑橘、竹制品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农副产品的高附加值生产。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要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搞好农村新世纪的新改革。在21世纪进入生态文明的时代,湖南农业现代化,不但是惠农裕民的绿色金库,而且也是湖南经济腾飞的稳定器。
3、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2006年以来,湖南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南工业基础齐全的优势,突出重点项目,创新现代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形成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正成为湖南后发优势的第一推动力。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湖南省委把议题锁定在“新型工业化——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上。
2007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施“双百”工程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全省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0家左右,500亿元以上的企业2至3家,形成一批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
2007年4月,湖南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2007年3月,湖南出台的《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试行)》,体现节能降耗、科技环保、集约高效的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企业实缴税金、环保“三同时”兑现。
2008年1至10月,湖南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69.60亿元,同比增长40.1%;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利润同比增长,其中,专用设备等8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翻了一番以上,石油加工行业扭亏为盈;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5.87%,全部资产利税率为17.3%,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同步快速增长。全省完成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41.97亿元,同比增长24.5%。
湖南轻工业发达,烟花出口全国第一。瓷器、湘绣等传统产品经过现代科学的推进,重新焕发青春。湖南烟花在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表现,为湖南赢得了世界的喝彩。醴陵工艺美术瓷器出口前景看好,新华联瓷器公司出口量全国第一。湖南烟花、瓷器、湘绣是湖南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出口订单逐年上升,加大这三项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增强湖南优势的一项行进中的工作。
4、区域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京广线、浙赣线、枝柳线、石长线、洛湛线、湘黔线成井字贯穿湖南境内。近三年来,湖南省加大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份额,新修18条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公里新增到4723公里,为中部六省高速公路的前茅。长沙国际航空港建设为内陆省的首位。湖南水运发达,湘资沅澧四水等级机动河道近5000公里。湘江长沙、株洲、湘潭2000吨级航运码头重新扩建,岳阳城陵矶四个3000吨级码头通江达海,参与长江水运的营运能力加强,湘江成为黄金水道已经变为现实。
5、全方位人才优势
湖南人才济济,但人才外流曾经成为湖南的隐痛。湖南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人才战略,为湖南后发优势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一是广纳贤才,陆续从全国各地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到湖南各地任职。二是从基层选拔一批优秀的乡镇干部到省委省政府职能部门任职。三是形成奖罚分明的干部任用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四是民主选举基层干部担任基层领导职务。湖南实施人才战略是全方位的,不但引进了一流的行政人才,而且引进了一流的科技专家,企业家,金融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同时还引进和重点培养本地一流的社会科学家,作家、新闻记者、理论家。湖南全方位的人才战略,带来湖南全方位的经济大发展,成为湖南后发优势的持续发展力和助力器。
6、平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优势
湖南省的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的最大差距不在国有企业的分量,而在于非公经济、三资企业的分量严重不足。湖南国有经济的产值远远超过浙江、广东等省国有经济的产值。但是,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为改变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促使湖南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加大非公经济发展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4.5%。高出全省GDP增速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41.3%上升到50.2%,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2.1%;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5.0%上升到20.8%,提高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由2003年的3683家发展到591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21家,比2003年增加7家;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由2003年的1家发展到2008年的12家。今年1-10月,规模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高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8个百分点。
7、科、教、文、卫的优势
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南走在全国的前列。电视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享誉全国。湖南科、教、文、卫的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正在变为现实。这是湖南后发优势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8、自然资源的优势
湖南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湖南也是有色金属之乡,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140余种,湖南省境内就有109种。世界最大的铅锌矿郴州柿竹园、水口山铅锌矿均在湖南境内。湖南有色冶金矿蕴藏量全国第三。湖南的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湘资沅澧可以开发的为水力资源为1299万千瓦,开发装机容量达到623万千瓦,占到可开发的48%,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过去,湖南自然资源有的没有开发,九十年代,张家界(4.42,-0.10,-2.21%,吧)还没有一家三星级宾馆。有的是粗放型开发,如湖南的钨矿,原料出口、半成品出口与深度加工成品出口的价值差为1比10比100。原料深度加工不够,使得湖南矿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湖南有色金属深度加工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得到迅速提高。骨干企业如株洲冶炼厂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株洲硬质合金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科研和国家批准的自营进出口基地。
9、金融市场和秩序稳健的优势
湖南金融市场发展稳健。A股上市公司中,湖南有46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湖南企业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湖南虽然个别地方出现非法集资现象,但是整体和全局金融生存环境良好,融资能力发展正常,金融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得到消化。本外币各项存贷比适中,2008年湖南各银行居民存蓄上升了两个百分点。银行对三农贷款、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服务一视同仁,在2008年沿海地区中小型企业下滑的趋势下,湖南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稳中有升。改革开放30年,基本上没有出现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系统的金融风险。湖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三位,人均消费居全国第六位。发达的消费能力说明湖南人均可消费资金居全国发达水平。这也说明湖南的经济富有旺盛的生机。
10、发展“两型社会”的新优势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湖南长株潭区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改革实验,成为湖南后发优势的突破口,成为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平台,成为湖南快速迈入发达社会的前沿阵地。
目前,湖南已经投资174亿元用于湘江的环境治理和改造,蓝天碧水的千里湘江将成为中国的莱茵河。展望湖南两型社会的发展,湖南后发优势的最大的特点是超越历史发展,剔除过去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的生产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以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及物流业和服务业,实现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这是湖南落实科学发展观,跨入和谐社会的希望所在。
罗百辉:湖南经济发展十大竞争力优势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