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建言:改革为先,民意是本


关于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事情,早有耳闻。只因鄙人出身于“计划”专业,后来也参与过“新时期”变了名字的各类中长期 “规划”工作,深知其“编制”套路是怎么样回事儿,因此,一直对此事持着既“关心”又不“热心”的暧昧态度。未料曹保印先生打来电话,说要举办第三届信孚公益论坛,专门约请专家学者“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便抱着“好好学习”的愿望参加了会议,在各路大师高人激发下本也想就如此大的一件“国事”说点什么,却因“家事”在身没有放言。夜来心境仍不能平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拟就此博文,姑且也算作给曹先生回篇作业。

我们知道,共和国走过了60年,其中一半时间是在“计划经济”漩涡里折腾的,后一半时间“改革开放”了,名义上“市场经济”了,其实很多“民生”领域如教育,至今没能真正走出“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与外部高度市场化了的其他领域发生严重“碰撞”,相激相荡出很多莫名其妙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痛心疾首的问题。与此同时,原来的“计划”也改称“规划”,制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自上而下框定思路——专家精英理性自负献计献策——主管部门秀才作文斟字酌句——文件下发束之高阁抛到脑后”的基本套路没变。虽然,这次意外地还特别留出一个月的时间,向社会公开发布征求意见公告,无疑是个很大“进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形式化、“秀”的成分要大于实情真义,要不,问题如此繁乱、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的这么大一个“国家中长期规划”,怎么就留给十亿大众短短的一个时间“发表意见”呢?

     十余年前,我曾经专门考察研究过法国、日本的“国家计划”模式,吃惊地了解到:原来这些“反动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一直在“搞计划”,不过他们不是把计划作为行政命令来搞,而主要是当作社会民众互动沟通、民主政治协商的重要工具和方式来使用的,计划组织运作模式完全是自下而上的,用我们的话说,真可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核心任务,只不过是将企业和公民大众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方方面面意见给集中、总结和归纳出来而已,其过程互动性、程序公正性要大于具体结果指向性,而且只要保证了过程互动性和程序公正性,就十拿九稳地能够保证基本指向的准确性和总体目标的认同性。而回看我们的计划,包括最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制定的两个五年规划及其他相关中长期规划,虽然在指导思想、具体提法和做法上有了很改变,但其基本套路与前述做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特别是在这个被大家称作“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教育领域搞规划,仍然沿袭部门规划老套路,将重心放在“专家编制”,只是象征性地留了点时间为专家起草编写文件征求点意见,而无意发动民众就教育关键性实质问题展开大互动、大讨论——如此这般最后弄出来的东西,对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长期健康发展,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实质正面意义,实在让人无法看好。

记得31年前,邓公在谈到“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时,曾指着教育部门有关领导的鼻子斥责道:“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思想一致。”目前,与当年的情形似乎很相近,各行各业都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教训,在市场化的轨道上整装待发往前走,在这种形势下,长期踌躇不前、矛盾重重、问题多多甚至可以说是怨声载道的教育领域,特别是主管部门的领导如果再不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同样会面临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尴尬的僵局。

就规划本身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来说,这次教育规划既然是“中长期”,既然是“纲要”,那就首先要把握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当然要注意“操纵性”,但必须是“粗线条”的;既然是“改革和发展”规划,就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以“教育改革”为先导、为动力、为重点,带动、推动和互动“教育发展”,而千万不能来个本末倒置!我注意到发布的《公告》共列举了36个问题,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教育体制改革”只是作为一个很不显眼的议题(排在第26位)“淹没”在其中。看着公告,我恍如又回到20年前“治理整顿”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那里从头到尾看不到“改革”二字,不过这里要好些,至少还能看到这样的字样。从这个细节足以看出,教育改革这个头等重要大事,在规划“起草”和“编制”者心目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说到教育改革大方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政府的归政府、学校的归学校,社会的归社会”。教育部,如果不想被立刻取缔名号的话,那就必须敢于大胆地革自己的命,彻底转换自己长期以来因循守旧的微观化管理套路,首先要把工作重点彻底转到国民素质教育和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来,将高等教育彻底放开,将办学事务、特别是教学管理事宜完全彻底干净地还给学校,将投资办学的机会向全社会、特别是民间资本开放,尽快形成“政府宏观间接调控,学校多元自主办学,各方社会力量协同”的教育体制新框架。只要这样的框架一旦形成,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就会锚定,应试教育的死结就可以立马解开,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先成人后成才”的正道,什么高考问题、择校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都可以迎刃而解。长期问题解决了,中期和短期问题就不在话下,例如,废除反动的、既没公平又无效率、“看门狗式”的、甚至可以说是“祸国殃民”的外语应试(包括职称外语考试、外语升学考试、等级外语考试),总是可以立刻着手进行的事情罢?!

    简言之,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大目标就是:要多元化,不要大一统;要民自主,不要官本位;要公平竞争,不要行政垄断;要“以人为本、成人为先”,不要“神龙鬼凤,畸形发展”;要低中端化、大众化,不要畸形科举化、精英贵族化。如是,教育兴,国家幸,而民众之大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