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可能是虚构之物


上古九鼎可能是虚构之物

丁启阵

 

现在一说起“鼎”,人们大约很快都会想起“九鼎”、“问鼎”之类词语,认为自古以来鼎就是传国宝器,是世间至为尊贵之物。

说实话,我对这种说法一直心存疑惑。因为,“鼎”的本义是烹煮器物,类似今天的火锅。一个国家,怎么能把如此日常实用、随处可见的器物当作传国的宝器、皇权的象征呢?在我的想象里,只有像“琮”、“龙”、“凤”、“麒麟”之类实际上不存在或不实用的东西才有资格充当国宝,象征皇权。

最近发现,其实宋人洪迈早已有过这种怀疑。洪迈在其名著《容斋三笔》(“十八鼎”)中说:夏禹铸九鼎,只见于《左传·宣公三年》的记载,后来又有司马迁《史记》关于宝鼎沉入泗水的记载。历史文献中,未见有秦国问鼎于周的记载;周赧王亡国之际,所有宝器都归了秦国,但是独独不见九鼎。他认为,九鼎既然那么尊贵,到秦国时绝不可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他质疑道:泗水河不在东周王朝境内,是什么人把九鼎抬过去的?难道没有一个人把消息告诉秦国吗?《周礼》《礼记》《仪礼》三种经典中,对于各种礼器都有详尽的记载,却一次也没有提到九鼎。洪迈的结论是:“……以予揣之,未必有是物也。”他猜测,上古时期,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被当作传国宝器的九鼎。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殷墟不是出土了一些商朝的鼎(最有名的是司母戊方鼎)吗?但是,这也不能说明鼎就是商朝的传国宝器。烹煮器具在上古墓葬中被煞有介事地作为陪葬物品,乃是古墓葬中的常见现象。考古学界一直把包括鼎在内的烹煮器物当作礼器,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文献中关于九鼎的记载吧。《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这就是著名的“九鼎”、“问鼎”的出处,也是鼎为传国宝器的主要文献证据。这一节文字中,关于鼎的尊贵身份,原来不过是一种上古传说,而且这种传说出自周朝大臣王孙满之口。楚人问鼎轻重大小,可能只是一般的挑衅,表示对周朝廷的蔑视;王孙满的回答,则有虚张声势的成分,还有随机虚构故事的可能。就是说,楚人向周朝廷问鼎轻重大小,传达的信息不过是:楚人瞧不起当时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楚国的周王朝。楚人的问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过是:“你们老周的饭锅才多大、才几斤呀?”当时楚国人口远远多于周王朝,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面对楚人的这种挑衅式的问话,王孙满自然是无法正面回答,他只有虚晃一枪,诈唬一下。如果我的这种解读是正确的,那么,九鼎就可能真是子虚乌有之物了。

至于后来指帝王基业的“鼎祚”(见于《宋书·谢灵运传》、《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宋书·武帝纪中》等史书)、“鼎业”(见于《梁书·武帝纪上》等史书),以及指三公、宰相等地位高贵的“鼎贵”、“鼎位”、“鼎席”、“鼎甲”、“鼎辅”等词,则完全可以解释为是王孙满那一番临时杜撰的答话的以讹传讹的结果。指三公和最高级别科举考试中的前三名的“鼎位”“鼎席”“鼎甲”,也可能是从三足鼎(三条腿的火锅)引申出来的,跟王孙满的谎话并无关系。

说九鼎不是上古传国宝器,还有一种非常有力的证据:“鼎”这个词的“烹煮器物”义一直沿用不辍。例如,《周礼·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墨子·七患》:“故凶饿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庄子·徐无鬼》:“吴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史记·货殖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国语·周中》:“陈其鼎俎,净其中幂,敬其祓除,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韩非子·难言》:“(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厨,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晋书·祖逖传》:“四海鼎沸,豪杰并起。”

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某样东西一旦被确定为传国宝器,它是很难继续在民间作为日常生活器具存在的。这一点,只要去博物馆、故宫或帝王宗庙随便瞜两眼,就完全明白了:中国文化有个传统,帝王之物和民间器具,从来就是畛域分明,决不混淆的。

洪迈认为,真正存在过的九鼎始于武则天时。武则天曾铸造九鼎,放置在通天宫,但不知道毁于何时。到了宋朝徽宗崇宁三年(1104),采用方士魏汉津的建议,铸造九鼎。次年三月完成,专门修建了一座宫殿安置九鼎。这座宫殿的名字,学习过书法的人都耳熟,叫九成宫。九鼎的名字分别是:中央之鼎叫帝鼐,北方之鼎叫宝鼎,东北之鼎叫牡鼎,东方之鼎叫苍鼎,东南之鼎叫罔鼎,南方之鼎叫彤鼎,西南之鼎叫阜鼎,西方之鼎叫晶鼎,西北之鼎叫魁鼎。政和六年(1111)又采用另一个方士的建议,将九鼎改了名字,其中帝鼎改为隆鼎。政和七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这样一来,宋朝就有了十八鼎。

 

九鼎为传国重器的说法,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一篇博客文字,无意推翻沿袭了几千年的说法。只是博主一时有点感想,便不揣谫陋,野人献曝,把它写了出来。主要目的是,提出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倘若能够吸引考古、文物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然后向大众传播最新学术成果,那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了!

                                                   20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