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屡屡成为舆论焦点的两个半原因


北大屡屡成为舆论焦点的两个半原因

丁启阵

 

老朋友孔庆东最近一篇博客(《这个哥哥,我曾见过》)中有这样几句话:“…大部分媒体趋炎附势,慑于某种淫威,从来不报道清华的糗事,这几个月那么多清华学生跳楼,媒体的喉管仿佛都被割断了。而北大却天天被造谣,校长书记整天忙着辟谣。”不难看出,对于北大近期屡屡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他颇有不平之慨。

这正应了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母校兼工作单位的回护之情,使得孔庆东这一次犯了小小的迷糊:他竟然不清楚北大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所在。

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北京大学之所以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主要原因有两个半。如下:

第一个原因是:北大够大。中国文化历来有一个传统,叫做“状元崇拜”,人们喜欢拿状元说事,基本上不提榜眼探花。鼓励人好好读书,总是说,书念好了将来可以中状元;讲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必得中了状元之后这才抱得美人进洞房;储藏一瓶酒等到儿子长大了才拿出来喝,绍兴人叫它“状元红”;里边裹点儿肉、形状像鞋垫的一种烙饼,山东人管它叫状元饼……。有谁听到过:好好读书将来可以中榜眼或探花的训诫、男主人公是榜眼或探花的爱情故事、有一种酒的名字叫榜眼或探花、有一种烧饼的名字叫榜眼或探花……的吗?北大之所以屡屡成为批评焦点,原因就是:北大被人们当作了本国大学中的状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本国大学中的龙头老大。假如北大在国人心目中是第二第三的大学,恐怕就是管吃管喝肃请大家议论,大家也懒得议论了。清华虽然在一些大学排行榜和招生录取分数线上,跟北大相颉颃,但是,国人心目中,清华是偏于理工科、不以文化思想著称的学校,多少还有点洋务色彩——它并不是中国式大学的代表。

第二个原因是:北大够逗。热衷于充当富豪利益代言人的经济学教授在校内如鱼得水呼风唤雨,高薪聘请弄虚作假的海外“人才”靡费民脂民膏,身为现代教育机构却乞灵于封建礼教的老套以孝取人,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门洞开之际它却别出心裁实行封校制度,以自说自话匪夷所思的方式处理本校一位招牌教授书画藏品的“可能失窃”事件……所有这些,本身就是极容易吸引大众眼球的材料,不能怪媒体有意跟北大过不去。——这类事情,倘若不予以及时的报道,那才是媒体的失职呢。

另外的半个原因是:很多人对中关园北京大学的前身沙滩北京大学的创办人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对沙滩北京大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表现以及涌现出的许多著名学者,抱有与生俱来的好感;好感延续至今,使得他们对其实早已面目全非、筋骨全无的中关园北京大学仍然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它一如既往地扮演思想、文化解放策源地的角色。许多批评,都不妨理解为爱之深,责之切。大多数饱含悲愤之情的文字,与其说是针对北京大学的沦落,倒不如说是针对当今所有大学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科学、民主、自由精神缺失的现状。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