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记》之五——北京建都


一个非常干旱的地方,靠近蒙古的荒漠,靠近寒冷的东北,不断有外族从北方骚扰,缺水、缺粮食,什么都缺,离开大量汉人居住的中原、华东上千里,离开华南、东南、西南几千里,反倒是和蒙古、俄罗斯靠得近。每年春天有狂暴的沙尘暴,夏天酷热无比,冬天滴水成冰的寒冷,这么个地方,从任何一个宜居、方便、稳固的角度来看,都不应该是建造大城市的地方,更加不应该是首都所在地。而中国人却偏偏拿来做了首都,而且一做上千年。

北京这个城市从气候来讲是很不适合这么多人居住的,干旱、风沙、植被缺乏、物产稀少,不是个宜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却偏偏成了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城市,引出好多好多的困难和问题。

从中国地理上来看,北京的位置是很边缘的,往西北走不远,就是内蒙古草原和荒漠了,往东北不远,就是长城,出了长城就是“关外”了。西周时候这里是燕的下都,乃“幽昧之地”,秦汉是广阳,隋唐是幽州,都不是中心。到辽的时候,虽然北京是所谓的“五京”之一,其实辽的首都在内蒙古的辽城,这里叫“京”,其实没有什么实在的城市建设。好长一个时间以来,这里都是外族的首都,金的中都,在现在北京的西南,城市建造仿开封的汴梁皇城;之后才是元的大都。忽必烈汉就是元世祖。

我看了看北京几代首都的位置,其实并不完全重叠,金中都基本在现在丰台那个位置,偏西南角。元大都挪到北面去了,到明代更往南挪,到清代就加建了前门外面这一个大长方块,北京城到清代就成了个品字型了。我们现在想当年的北京,总是拿现在的北京繁华水平去比试,其实错了,金代那个城,其实就是一个城墙围着,里面空空荡荡的,你想那么大一个圈子,里面才住了十来万人,又没有树林、河流,不就好像蒙古荒漠上围个场那样吗?到了蒙古人,知道建个都城,没有水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开始强征汉人劳役,建造一系列的水道从西山那边引水入京使用。据说现在的什刹海、后海、北海、中南海其实是当年的引水渠道的痕迹。从地图上看看,它们的确连成一条,并且成几个不小的水库或者蓄水池,就当时元代那个大都的区区二十来万人用水,足够了。再说当时北京地下水位也高,几米就有水了,打个井在后院街头,一家人、几个邻里就够用了。

我看了点资料,可能不准确,不过知道1949年北京解放的时候,地下水位是三米,就是说,挖地九尺就有清水。这样就弄清楚了,为什么慈禧太后在西逃的时候,可以叫太监把珍妃塞到井里去淹死。你现在去故宫看看珍妃井,十几米深的一个干枯的洞而已,听说有孩子问妈妈:为什么珍妃不躲在里面,等慈禧太后走了再爬上来啊?他们不知道,现在北京地下水位已经是50、70米,如果现在要淹死珍妃,得找个石油钻探队来打这口井才行了。

但是蒙古人也从来没有把中国、把北京当自己真正的家,他们的家在草原上,这里是个宿舍区,他们能够好好建造什么呢?何况把汉人压得不是人,蒙古人自己除了杀戮之外另无专长,建了北京还住帐篷里面,最后还是被赶回草原去了。

真正建北京为实实在在都城的是明朝的朱棣。他倒是把北京真当成个城市来建设,而不是做个要塞、省府之类的地方。这个皇帝是窃权上台的,夺权之后,杀戮无数,坏事做多了,因此他在南京寝食不安。而他从小就给他爹朱元璋流放到北京当地方长官,习惯了北京这种苦日子,习惯了这种恶劣的天气,连饮食也都能够迁就了。为了断绝和南京的瓜葛,也怕南京那些被他杀戮的鬼魂追着他不放,他决定迁都北京,并且要建造史无前例的大首都。

朱元璋是安徽人,他手下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南方人,设想一下:你让一个上海人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永久居住,他感觉如何啊?所以当朱棣宣布要迁都北京的时候,我想南京当时的官民就是这种空前的恐惧感,多少大臣劝他不可北迁,但朱棣非迁都不可,对他来说,迁都是关系江山问题,不是舒适问题,并且他属于喜欢快刀斩乱麻的那类领导,要做就快,怕夜长梦多。北京要紧急建造。

因此,北京也是一次当时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项目,基本是强建起来的。规划方正,动用全国资源,宏大无比。就那么点南京过来的官僚和他们的家属,加上军队和佣人,周边当时没有什么人住,因此明初的北京虽然已经摆出了现在内城的格局,城墙高大、城楼宏伟、紫禁城空前绝后的气派,但是事实上里面空洞得很,人口稀少,稍微偏一点的地方晚上还有狼跑来跑去。如此干旱的地方,周边农民也少,因此从建都开始,这里的粮食也不够吃,要通过天津漕运。天津之所以成了大城市,给北京漕运可是一个大原因。看看北京地名,还有好多地名跟码头、渡口有关系的。就这样,北京这个很不宜人居住的地方,硬住了好多人。

我们现在见到的北京,是明朝底子,清朝完成的。满人入关,征服中华,占了北京做首都,满族人自然喜欢。满人是游牧民族,住帐篷住习惯了,现在进了城,见了北京城这样气派的大城市,再看看紫禁城,完全目瞪口呆。他们自己没有建筑文化的遗产可以做出这样的城市,和他们老家、现在的沈阳那破地方比较,这里可是繁华绚丽啊!满族人就在明代北京的基础上扩建,我有时很万幸是这么个没有建筑传统的民族做了中国最后一代统治者,如果他们有的话,没准就一把火将明北京给烧掉了,我们现在这个北京就不会有了。

大概可以这么说:北京在清代建设得有模有样,是满族人自己什么都没有的结果。八旗子弟们入京圈地,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加上家丁奴仆,工农兵学商都聚集过来,各有所图,北京的人口就多起来了。慢慢成就出个大都会的样子了。

民国之后,国民政府又迁回了南京,因为对汉人来说,北京不是传统的首都之地。说老的,应该在西安和洛阳,说中的,是开封杭州,说近一点点的,是南京,北京从金人、蒙古人都是侵略者建造的统治汉人的地方,国人并不认的。就算朱棣建了这个都,到了清朝,又是满人的地方,意义上和金、元毫无区别。因此回南京,是回归汉人自己的首都。我们从几个被日本人占领城市的过程看看,就知道国人对城市意义的重视程度,沈阳是一枪不放就拱手送给日本人的,原来说是蒋介石要张学良不抵抗,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可以证明老蒋从来没有下过这道命令,是张学良自己撤的;到了1937年,日本人七七卢沟桥事变占领北京其实没有费多大力气,在宛平城攻打,没几天就占领北平了。但是攻打南京可就费力了,那是亿万中国人的首都,可以轻易让敌人占领吗?军民奋力抵抗,日军攻城损失惨重,因此入城之后奸淫烧杀,要宣泄攻城牺牲惨重的那口气。

1949年,毛泽东要定都北京,他的想法我们不猜测了,反正是没有人反对,或者没有人敢反对,10月1号他在天安门城楼宣布建国,自己也住进了中南海。从那时起,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了。首都从南又迁向北了。这个时候北京居民人多了,并且越来越多,因此城市不得不一个劲的扩展,大到难以令人置信的地步,是后话了。

讲宜居,北京肯定是最不宜居的城市。这个地方人太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全国各个省市的政府办事处、各个建交国家的外交团体、军队、所有部委、立法的人大、司法的各种国家法院,几十个大学、一大批工厂、大量的办公室、各种研究机关、加上吃喝拉撒的服务部门,衣食住行的部门,加上几千万来这里找工作的人,一个充其量可以应付百来万人居住的城市挤进了几千万人口,因此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北京宜居不宜居,成了头痛的大问题,怪朱棣怪不上,他从南京迁都的时候,不知道有一天要住这么多人啊。说毛主席定都不对,也扯不上,因为他天安门上宣布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也就百把来万人,北京还是承受得了的。因此,要问责,要找源头,我看难。其实是历代、历朝积累下来的问题,就知道扩大,不知道舒缓,到了目前这个样子,谁也没辙了,因此就只有不断在城市外围加环道,一环一环的缠绕北京,再就说一条一条的加挖地铁,设法减缓地面车辆的压力了。这次的奥运会,有些国家已经担心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受不住北京的空气污染。当然有些人会说,“就你们外国人金贵!我住在这里也没啥啊!”说老实话,国内的人到北京受不了大气污染比比皆是,不只是外国人的问题。

说起北京的问题,大家都关心,好多好多人都积极讨论,说法很多,开出的药方也林林总总。我看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功能重叠”这一点上。北京是个历史古城,让它维持住这个单一功能就好。如果要做行政首都,就把行政部分放到古城外边去;如果要做首都居民的居住区,也可以把居住区放到其他地方去;如果要做高科技区、硅谷什么的,更可以也做到外面去。不是一个中心,是多个中心。现在非要把所有的这些内容层层迭迭的放在北京古城上面,自然问题大了。因为你没有地方,只有占用历史城市,拆迁历史古迹,并且会不断重复拆旧建新。像现在这样,所有重要的党政军部门都要在市中心占地,商业、居民、文化、工业也要在中心占地,除了拆迁,你还能有什么招?

最近看到一则报导,给大家看看,是这种状况达到极端的例子:

报导说:北京一个开发商说:“账其实很好算,与其每年花十多亿维修,不如干脆炸掉故宫,彻底改造成建筑用地,大大解决北京土地资源缺乏而引起的房价暴涨的情形”。在北京人士普通抱怨“房价太高”的呼声日隆之时,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商日前通过媒体发出这番肺腑之言。

而所谓的北京专家的反应更加匪夷所思: “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胡云景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北京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其中最浪费的是就是故宫。胡称:北京的市区面积仅 2738平方公里,而故宫就占地近72万平方米,而且处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地产价值不可估量。如果将其全部改成建筑用地,以合理利用空间全部盖成四十层的高楼来计算,最少可以提供2400万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积,以人均拥有2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计算,可以为120万人口提供住房。如果此举可以达成,北京住房价格将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介时普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可以“有房可居”。”(这个姓胡的什么长,如果在100年前讲这句话,可能立马给五花大绑到菜市口砍头了)。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官僚怎么说:“居然也有政府官员表示了同意:一名声称愿意斥资二千万却不愿具名的地产巨商说,巨额的拆除资金不是问题,官方也口头同意此改建方案,只是碍于故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没有具体部门敢书面签署文件实施改建。“

真正反对的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物部门:“而对于这一事件坚决持反对态度的是我们的文物管理部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在公开场合痛斥此改建方案,声称此举乃‘败家’行为。发言人言称,故宫在中国屹立近五百年,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历史遗迹,而是国家形象的象征,任何要毁灭故宫的行为甚至是想法,都是数典忘祖的不孝子孙行径。

我看报导说:“为什么开发商一提议,我们的专家和一些官员就会随声附和表示同意,他们是什么利益关系呢?他们的帐是这样算的吗?真的应了祖宗留下的这句话啊:‘有钱能使鬼推磨’。故宫是祖宗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无法估量的,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他们炸掉故宫是数典忘祖的不孝子孙行径。这些开发商真的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民住有所居吗?他们那么高的价格又是人民能够轻易有所居的吗?说到底是因为其中有暴利,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北京目前这种日益不宜居的情况有可能扭转吗?绝无可能!怎么办呢?有人说简单的方法是迁都,我看完全没有可能,不是技术上,是心理上。北京的好多东西都不合理,不好,你能够动吗?动一动有一堆人出来跟你拼命。你说国家大剧院,豪华无比,但是看歌剧走入剧院的感觉怎么好像走入定陵的感觉一样,不往上走,往洞里走,那么长的甬道,你说能够说改吗?万万不能!你说中央电视台那个扭曲的建筑,怎么看怎么别扭,老人家说“从此紫气不东来”了,你能够改吗?不能够改!我说这几个大建筑有不妥之处,还有人追着骂说保守、不开化、不了解世界建筑的潮流呢!就几个楼都改不了,何况北京这么大个城啊!因此抱怨抱怨算了,也就凑合住吧。反正这里是全中国就业机会最多的地方,特别是对读了大学的这些人来说,将就找事情做吧。天气不好就躲家里,堵车就坐地铁,地铁不行了就请病假,总有对付的方法,至于城市将来如何,我们民众管不了,说了也没有用,且站一边看吧。

我这样说,好像一个冷血动物,一点感情都没有。事实上是几十年来已经伤透了心,麻木了。知道你气不气没有什么用,该拆还拆,该乱建还乱建,官员自有一套,从不听你们这些人的。你就是气死了,又能怎么样呢?

 

 

2009年1月30日 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