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最近在忙什么?
我最近在忙两件事,我个人觉得这两件事是我作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职责,一是自己的科研项目:做一套《哈贝马斯文集》,这个文集目前已经出了一半,我想把它做完,另外还想写一本《德国思想史》,计划写3卷4册;二是培养几个出色的学生,我是教师,培养学生是我的天职,我的心愿是能在德国文化研究方面、中德文化交流方面,以及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培养出好学生,所以最近在和德国的一些基金会、学术研究机构、大学进行合作,想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我们现有的对外合作平台大多把重点放在科研上,而培养学生的平台相对少一些。这样做,既想弥补这种平台的不足,也想借机培养出几个好学生,希望能一举两得。
2.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德国?
从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学习德语开始接触德国,第一次课就是一个德国外教给我们上的,通过他,我们知道了一个具体的德国,也第一次接触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德国人。
3. 与德国的交往给你的工作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与德国的交往对我的工作不能说影响,因为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从纯粹的学术研究层面理解,那么这就是我工作的主要部分,因为我的研究重点是德国的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特别是德国当代哲学理论,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所以和德国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进行一些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生活的改变好像没有太多,因为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以中国方式生活的人,没有那么德国化,毕竟我在德国待的时间不长,留学就是2年,此后当然经常去,但都较短,所以我想这对我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挑战。
4. 你在德国最美好的经历是什么?
美好的经历有很多,我觉得最美好的是留学时候的两个记忆,第一个是能够跟着德国当代的一些知名教授,包括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学习,去听他们的课、和他们在课下进行一些接触,有请教和交流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受益匪浅。第二个是当时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小环境,事情比较少,所以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每天吃完饭以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学生宿舍下面的体育场散步,当时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在散步的时候勾画起来的,现在似乎已经很难再有那份闲情逸致了。
5. 你在德国最不愉快的经历是什么?
可能是吃饭吧。其实对我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也是受大家的思想观念影响,觉得在德国吃饭很难。不过后来很快我的家属也到了德国,这个问题就随之解决了。(笑)
6. 有没有你最喜欢吃的德国菜?
我很喜欢吃土豆泥加香肠。各种各样的香肠都喜欢。
7. 对你来说什么“最德国”?
德语最德国。
8. 德国文化方面哪种成果给你印象最深?
我是研究理论的,所以我目前对德国感兴趣的还是他们的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带有新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理论,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是我目前的研究重点。此外,德国现代思想的发生发展也是我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德国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因为德国保守主义对德国现代社会、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二是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自由主义在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思想的主流。
9. 如果可能的话,你愿意和哪个德国人换一天生活?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认为生活是自己的。换生活方式是近来年轻人的一种时髦,比如两家互相给对方的房子装修。对我来讲,这是不可接受的,自己的房子要自己装修,自己的生活当然更要自己去过。所以我想我不会有跟谁换生活的想法。
10. 你希望把德国的哪些习惯或理念带回国内?
我现在思考更多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把德国的文化带到中国,而是应该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德国,把我们中国的很多理念带到德国。因为我觉得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能只有单向的文化交流。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一个交融过程,如果离开这样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始终觉得,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大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