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有力量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在应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手段上积极而有效率的.

  首先,表现在决策层对稳定金融危机的信心上.市场化运行的最大精神支撑是消费者的信心.中国依靠独特的制度环境,一元文化厚重的历史沉淀,巧妙地运用了国家力量,极大地鼓舞了老百姓恢复和建设经济的信心.这是走出下行经济周期的根本.有效割断金融海啸向实体经济中的各工商业产业链条的传递效应是本次政府强力传导刺激经济发展计划的目的.4万亿的财政投放计划显然达到了这一目的.老百姓没有在金融危机中恐慌,信心基本得到稳定,这是本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步.

  其次,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部门的实施计划也是相对有效的.主要表现在刺激内需消费的计划上成为首选目标.如"家电下乡"计划,免税和刺激房地产消费的计划,大力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计划等,可以基本通过投资等带动生产来消化处于过剩的钢铁等产能,从而带动电力等产能的稳定,保障就业目标的实现.这是治标的效果,但也是必须的效果.然后,国家继续推出商业并购贷款等计划来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中长期目标.从出口的外部变化及时转向到调动内部需求来应对,中国决策层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的.说明决策层对微观环境的状况也是相当了解的.政府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决策效率高是值得称道的.这也是保证中国较快走出金融危机和下行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撑.

  将计划(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继续放松价格管制,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环境)的有效结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涵.但要达到计划与市场的均衡发展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方向,尤其是制度环境方面.我们在应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将是国家决策层思考的重点.中国需要完成从发展中经济走上发达经济的过程,我们需要转变的环节还有很多.现在应对经济发展还有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但如果这些需求都满足了,其空间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实质性转向到消费上来,尤其是软性消费上来,还是一个相当艰难的抉择过程.因为任何转变都需要付出代价.就如本次转变一样,出口转向内需消费的发展模式将极大地改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

  我们期待着中国在这一轮的经济周期中获得更多的国家话语权.但首要的是如何走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信心是起点但不是重点和终点.但至少中国有了一个好的起点,这是一个相对国际竞争优势.我们期待更多的国家竞争优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