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三鹿事件真相大曝光,当天下午16时30分许,石家庄三鹿集团门头标识被拆除。三元的标志已经挂在了乳品三厂办公楼中央。
三鹿标志被拆除,三元标志被挂上,可以说,标志着三鹿已经寿终正寝,此前传言三元并购三鹿已经成为现实。
笔者认为,价值曾高达150亿的三鹿集团就这样轰然倒塌,曾经家喻户晓的三鹿品牌就这样随风而逝,可以说是2008年中国企业界的“特大地震”,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耻辱和一个沉痛教训,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和企业人铭记。
纵观三鹿事件的真相不难看出,三鹿原本可以不“死”,但是,由于原三鹿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更主要的是原三鹿集团高管决策失误,错失了挽救三鹿的三次机会。
前年12月,三鹿陆续收到消费者的投诉。但是,去年3月,这个投诉才反映到三鹿高管手中,且没有引起重视,只安排技术部监测、检测。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首次良机。
去年5月中旬,田文华才获知三鹿奶粉出现问题,确认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态氮”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5至6倍!此时,三鹿本应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但三鹿抱着侥幸心理,把系列样品送往多家检测机构检测得出“产品正常”的结论,使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去年8月1日,田文华得知三鹿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批次检出了三聚氰胺,便紧急召开扩大会商议。然而,正是由于这次会议错判了形势,并通过了一系列错误决议,使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最后的机会。
三鹿之所以走向死亡,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消费者的投诉反应机制迟钝和迟缓。2007年12月,三鹿陆续收到消费者的投诉,但是,这个投诉直到2008年3月才反馈到三鹿高管,足见三鹿应对消费者的投诉反应机制是何等迟钝和迟缓。
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从2007年12月,三鹿就已经接到投诉,从敬畏生命和关爱儿童的角度来说,三鹿应该第一时间弄清楚自己的奶粉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又是对企业负责。然而,原三鹿高管缺乏这种精神和责任,对消费者的投诉一拖再拖,对问题奶粉迟迟不作处理,导致危害继续蔓延扩大,足见三鹿对弱势群体——消费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意,对自己也缺乏责任感,更没意识到三鹿的危机已经全面到来。
三是侥幸心理作祟。2008年5月中旬,三鹿高管得知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态氮”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5至6倍的结论之后,三鹿高管抱着侥幸心理把系列产品送往多家检测机构测检,结果不仅错过了挽救自己和避免危害扩大的可能,而且,检测结果“正常”的结论进一步促使三鹿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下滑。
四是错判形势,使三鹿走上了万劫不复的地步。2008年8月1日,得知送检的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批次检出了三聚氰胺,三鹿紧急召开扩大会进行商议。然而,正是由于这次会议错判了形势,并通过了一系列错误决议,使三鹿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导致三鹿走上了绝路。
显然,如果三鹿从开始接到消费者的投诉时起,认真检查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把好三鹿奶粉的质量关,及时停止收购被掺杂了三聚氰胺的奶源,并能及时召回问题奶粉,不仅受害的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而且,三鹿也不会走入绝境。
因此,笔者认为,三鹿所带来的“四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企业认真汲取。笔者建议其他企业应把三鹿作为警示和鞭策自己的强力警钟。同时,笔者也建议有关方面把三鹿标志存放到企业博物馆以警示企业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