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对策”的质疑
(一)“提高编辑自身素质”——谈何容易。王会提出的第一条对策是“提高编辑自身素质”。从理论上讲,这种提法是对的,笔者完全赞同。这恰如王会所说:
若想办好一个期刊,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有责任心的编辑队伍是不行的。一个学术期刊若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除去必须有独到的策划和准确的定位、新颖的栏目设置和高质量的文章、灵活多变的办刊思路和准确的预见外,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批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编辑人才。要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编辑中间提倡为他人作嫁的奉献精神。
谁都知道培养优秀人才、提倡奉献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然而,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人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人作嫁衣”的精神,就只能是个口号,实践中很难解决。既然实践中解决不了,或很难解决,这样的“对策”就是喊口号,算不上对策。只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走企业办刊道路” ——想说爱你不容易。
王会说:
一般学术期刊每年仅有数万元经费,根本无法保证刊物的质量。寻找大的企业,由企业出资,大量印出,并向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国外大学广为赠阅,既推广了科研成果又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现在,一般企业对某些刊物情有独钟,频频出巨资赞助,是看中了某些刊物的大发行量。如果改变一下思维,将学术期刊每期只有几百册印数加大为数万册,同时免费赠阅。几万册的发行量,足以让企业找你并通过这一载体,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我们经常看到街头大量赠阅的报纸广告,就是如此。
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其中“一厢情愿”的成分太大。学术刊物一般都有很强的学术性,这本身就决定了其阅读面的狭窄。企业也确实“对某些刊物情有独钟,频频出巨资赞助”,但这个“某些”中又有多少是学术刊物呢?试问,有哪有个学术刊物的阅读面能比得上一般报刊的阅读面广?又有哪一家学术刊物的发行量能比得上一般报刊的发行量大?
针对这种情况,王会也提出了“对策”——加大发行量,免费赠阅。但还是忽略了学术刊物的性质,学术刊物的性质本身,已经决定了其阅读面。对一个专业问题的研究,专业人士也不见得都看,何况是非专业人士?街头赠阅的东西多得很,发行量也不小,但被随手投进垃圾箱的恐怕还是占多数。
其实这种“对策”也不是王会想出来的,有些学术刊物已经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国内许多影响力巨大的学术刊物,都曾在这方面寻找过出路。但结果均不甚理想。理工科的学术刊物还好些,文科的刊物就几乎行不通。最大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1.学术刊物本身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学术刊物的性质决定了其阅读面和发行范围,继而也就决定了所刊登广告的内容。目前即使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学术刊物,也仅仅是在相关学术机构的宣传方面做文章,甚至连文化产品的广告都拉不来。
2.企业的选择。同样是由于学术刊物本身的原因,致使可选择的知名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刊物。所以,尽管学术刊物很多,知名企业也很多,但互不搭界,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这样,学术刊物想得到企业支持的想法就成为一厢情愿的事,而企业在学术刊物中寻找宣传阵地,也就有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
(三)弱化发表论文的意义——捉襟见肘。
王会说:
博士硕士生不再硬性规定必须发表论文,高校不要再把奖励和发表论文排在一起。没有了稿件供求紧张的现状,自然也就缓解了学术期刊的压力,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学术期刊大肆收取版面费的源头。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为使中国的学术期刊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跻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行列,加大管理力度,治理收费,还学术刊物神圣与纯洁之面目,已经到了众望所归的地步了。
且不说按照题文一致的规范,“弱化论文发表的意义”不仅仅只是针对研究生而言的,即便按照王会的设想,单就研究生而言,如果高校不再把奖励和发表论文排在一起,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术期刊的压力,却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期刊大肆收取版面费的源头”,因为即使研究生不发表论文,文章数量与刊物承载能力之间,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关系。
下面单就弱化论文发表的意义这个话题,提三个问题:
1.高校不要求研究生发文章,就失去了在高校排名中的一大硬件。教育部确实从未要求高校研究生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但拥有自主办学权的高校为了应对一些排名、评比,纷纷把论文指标分解给在校研究生。可见,研究生发表文章已经成为决定高校位次的一个硬件,撤销这条规定,就意味着降低学校位次。试问,有哪所高校肯为“始作俑者”?
2.弱化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意义,作为建议提出可以,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取消了研究生发表文章的规定,是否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评价研究生优劣的标准或参照?
3.职称评定体制也是导致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的源头之一,甚至说是更大的源头。只要存在文章多刊物少的矛盾,只要存在职称评定机制,就会存在竞争,只要存在竞争,就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只要这种可能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明码标价或暗箱操作就不会消失,源头也就不会杜绝。当今的期刊评价机制和大学职称评定机制,更使得更多的高校教师将目光瞄准了“核心期刊”乃至更高定位的学术刊物,从而出现了“核心期刊”实际上取代“专家评审”的趋势。陈国剑在《“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刍议》一文中指出:
以职称评定为例,在我国没出现核心期刊概念之前,对论文的评价采用的是“公开发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二者能够互补不足。但在核心期刊的概念出现以后,“专家评审”便形同虚设,对论文的评价则完全依赖于期刊评价。受此影响,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等的岗位津贴、评奖、科研基金申报等条例的制订和实施,也唯核心期刊是论。在这些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行政条例,片面地夸大了核心期刊的作用,引导着科研工作者去为之“奋斗”,产生负面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1]
我们不能否定期刊评价的必然性和核心期刊评价的科学性,也不能一味地否定高校评比、高校职称评定体系的科学性,但毕竟这些体制尚处在探索和建设阶段,不可能完美无缺,也势必会导致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现象,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也与上述背景不无关系。
四、余论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产物,既非“怪胎”,也并非“不和谐”。所以,尽管社会反响很大,单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却也解决不了问题,硬性解决只能抓了芝麻漏了西瓜。王会文章发表至今已近二年,不但收取版面费之风未见收敛,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术论文发表平台网站也相继公开,除明码标价地收取版面费外,学术刊物与学术单位、个人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日趋多样,学术刊物越来越走向产业化的趋势,有力地说明了王会观点的不切实际。
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现象,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全盘否定,相信随着各种体制的完善和矛盾的消解,这种现象会有两种可能性的未来:一种是逐渐消失,另一种是发展成一种为人们所接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