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民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经济危机的爆发,凸显出经济发展的软肋,就业问题被置于漩涡的中心地带。几个月前,农民工们还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为找不到工作而闹起了“民工慌”;几个月后,经济开始复苏,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好转,企业纷纷张罗招工之际,却始料未及地闹起了“民工荒”。

  “我们现在不缺订单,就缺人!”广州、东莞、佛山、深圳……在整个珠三角,相同急迫的声音不断从各个企业传来。在2009年9月5日东莞汇安人才市场举办的制造业专场招聘会上,480家企业进场找人,招聘岗位达11000多个,而求职人数仅为4100多人,用工缺口超过一半。

  民工荒,不是现在刚刚出现,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力供应就发生了变化,当年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供给增长率首次出现下降,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此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2008年末2009年初暂停一段时间后,终于在现在集中爆发。而之所以出现民工荒,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劳动力市场每年新增劳动力绝对数开始递减,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农民工的薪酬待遇过低。

  目前,农民工市场行情大致是这样:大工70—80元/天,小工30—50元/天,杂工约在30元/天。同时,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却享受不到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还要付出生活费、住宿费和车费等。繁琐且数量众多的支出,与微薄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奋斗几十年,仍然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于是,多数农民工选择回家。

  如果选择离家较近的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就业,情况就大不一样:一个月通常也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还可以在家收获庄稼,打工种地两不误;同时,还可以享受自己本地的低物价,以及当地亲戚朋友互相帮助等情感寄托,因此,一些农民工与其背井离乡,拿差不多的工资,还不如选择在当地就业。

  如此看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招不到工人,重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没有向农民工提供足够吸引他们的工资。

  农民工工资低,其原因也不只是企业的小气贪婪,或政府制度的保护不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特色,最突出的表现在低劳动力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分布的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这些企业多是国外企业的代工厂,即为国际某品牌进行贴牌生产,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品牌,附加值极低,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企业所占有,自己只得到可怜的小部分利润。

  一件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出售的中国制造的“BOSS”牌T恤价格约为120美元,其中90%的利润归品牌商和经销商,中国生产制造企业只能得到10%,即12美元。加之,国内众多企业的相互竞争,最终可能会降低到不足10美元。企业获取的利润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可能给工人开出高工资。因为,依靠低廉劳动力盈利的企业,低成本这项优势最为明显,如果工资上调,无疑会加大企业成本,必定会削弱其原有的竞争优势,甚至还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市场。

  我常说,危机中既有危险也有机遇,此次民工荒对珠三角企业而言,是一场招聘危机,让企业主惴惴不安,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它提醒着中国企业,是应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首先,中国企业应该借机使用议价权,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经济危机的袭来,使得人们消费需求缩减,但人们对必需品的需求并没有太多减少,而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属于国外的必需品。此外,经过多年的生产历练,中国企业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虽然印度、越南等后起之秀跃跃欲试,想要替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位置,无奈无论在生产经验,还是人员素质方面,都还远远落在中国后面。

  中国企业生产着物美的产品,为什么不能争取更高的价格?中国企业完全拥有足够的议价权来提高自己产品的外销价格。

  其次,民工荒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还要重视内销。

  农民工工资在外向型企业不能提高,也证明了外贸的风险性。2009年7月,广东省外贸出口走到敏感关头,全省单月进出口贸易总值创今年最小同比,降幅为14.9%,与5月的22.1%和6月的15%相比,呈现出持续收窄的趋势。

  国外市场的持续低迷,告诫着中国企业,要重视国内市场的销售,坚持内销与外贸两条腿走路。

  再次,企业必须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随着民工荒“高烧不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的必然来临,曾经的成本优势会慢慢消失,劳动力高成本时代,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在技术上,选择使用一些新的先进设备;在产品结构上,逐渐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毕竟高端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品牌打造上,加大品牌的投资力度,建立企业自主品牌,改变过去有品无牌的格局……

  民工荒逼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速,这或许是一个意外收获,而解决民工荒的根本之道,还是在于遵循市场规律,提高农民工待遇,促进和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某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会永恒,民工荒的出现,给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体经济恢复,既提出了挑战,也敲响了警钟。